周 曉 輝
(河南省許昌市婦幼保健院 許昌 461000)
在臨床上,靜脈留置針的應用比較廣泛,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操作技術,操作較為便捷,一次成功操作可留置比較長的時間,不需要對患兒進行反復的穿刺,避免給患兒帶來更多的痛苦,同時緩解了多次穿刺給患兒家屬造成的心理壓力,也提高了護理質量和工作效率,護患關系更為和諧,在臨床實踐中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1]。為了探討和總結靜脈留置針在小兒護理應用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問題,此次研究選擇我院在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間收治的86例靜脈留置針輸液患兒作為研究主體,現總結如下。
此次研究選擇我院在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間收治的86例靜脈留置針輸液患兒作為研究主體,依據患兒入院順序均分為甲組和乙組,每組各43例患兒。患兒中男性為48例,女性為38例;年齡在7d~7歲之間,平均為(3.51±0.94)歲。甲乙兩組患兒上述資料差異對比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靜脈留置針是由美國BD公司提供的密閉式靜脈留置針,22-24gY型居多。甲乙兩組患兒均進行常規(guī)護理:環(huán)境護理以及心理護理等。甲組患兒加用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在患兒穿刺完成后,經肝素帽慢慢注入2ml的肝素稀釋抗凝液,邊推注邊慢慢拔除針頭,確保留置針內同血管內的壓力平衡,導管墻內充滿封管液,避免出現回血現象,同時也避免了套管針阻塞;穿刺操作者應程卓冷靜,同患兒進行溝通和交流。選擇粗、直、血流豐富、具有彈性、易固定其避開關節(jié)的血管進行穿刺。患兒外周靜脈充盈不佳時,先系緊扎止血帶,再摩擦患兒皮膚1min左右,松開扎止血帶;患兒末梢循環(huán)較差、輸液量較大以及藥物刺激性強時,選擇較為粗大的靜脈血管進行穿刺,如有必要可選擇鎖骨下靜脈進行穿刺。導管要妥善固定好,囑患兒家屬留置針肢體避免過度活動,可對肢體進行適當的約束,禁止穿刺部位衣服過緊,多次巡視觀察。化療藥物推注時,速度一定要緩慢,避免藥物外滲,當局部腫脹需立即拔除套管針,再次選擇血管進行穿刺,可用硫酸鎂進行濕敷;仔細查看留置針包裝以及有效期限,嚴格按無菌操作,患兒皮膚消毒的范圍要足夠。減少對患兒的機械性刺激,選較粗的靜脈血管,藥物刺激性強時刻選2條及以上的靜脈通路;穿刺成功后,使用醫(yī)用膠布進行固定,且保持干燥,通過大膠布帶對套管針尾端同不妨礙活動部位進行固定。行穿刺人員要熟練掌握血管解剖位置和走向,首先做評估,選擇適當的位置。
觀察并記錄甲乙兩組患兒靜脈留置針中不良事件發(fā)生的情況(套管針阻塞、穿刺失敗、液體滲漏、合并靜脈炎、套管針脫落、誤入動脈)。
SPSS20.0軟件統(tǒng)計分析數據,不良事件發(fā)生發(fā)生率以(%)進行表示,χ2檢驗,P<0.05時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在86例靜脈留置針輸液患兒中,主要存在的問題為套管針阻塞、穿刺失敗、液體滲漏、合并靜脈炎、套管針脫落以及誤入動脈。
甲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13.95%,乙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34.88%,組間差異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03,P=0.024)。
表1 對比兩組患兒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n(%)]

組別套管針阻塞1次穿刺失敗液體滲漏合并靜脈炎套管針脫落誤入動脈總發(fā)生率甲組(n=43)1(2.33)1(2.33)1(2.33)1(2.33)1(2.33)1(2.33)6(13.95)乙組(n=43)2(4.65)3(6.98)3(6.98)2(4.65)3(6.98)2(4.65)15(34.88)χ25.103P0.024
在臨床上靜脈留置針的應用較多,特別是在患兒輸液比較困難時。本次研究總結靜脈留置針中不良事件發(fā)生的情況如下:
一般情況下,在靜脈高營養(yǎng)輸液后,會有導管沖洗不徹底的情況出現,致使阻塞現象出現;封管液的推注速度以及用量不適中、患兒凝血機制異常也會造成阻塞出現[2~3]。在發(fā)生阻塞后,需要進行重新穿刺,不能將輸液壓力加大或擠壓套管,避免出現栓塞。
因患兒年齡較小,在穿刺時會有不配合的情況發(fā)生,同時患兒的血管情況以及操作人員的穿刺水平也會影響穿刺成功率,在穿刺操作時,如果角度過大會直接將血管穿透,在回血后如果沒有及時將角度壓低進針,套管就不會到達血管位置,導致穿刺失敗;此外在穿刺前如果沒有對套管進行松動,在將針芯拔除時,就會帶出套管,導致穿刺失敗[4]。針對此問題,就需要對患兒的緊張情緒進行調節(jié),在穿刺操作時需要沉著冷靜,依據患兒的詞匯掌握以及理解能力選擇合適的語言進行溝通,對患兒的心理狀態(tài)做好護理工作,在穿刺血管以及套管針的選擇上也需要慎重選擇,穿刺部位需要避免選擇關節(jié)、靜脈瓣位置,需要選擇例如肘正中靜脈、手背靜脈以及橈側淺靜脈等平直的血管。
出現液體滲漏的主要原因包括藥物濃度、酸堿度以及靜脈輸注方式、輸液速度、藥物本身毒性等有直接的關系,而沒有正確選擇血管或者外套管沒有送入到血管內、未固定好、患兒因多動致使針體于管外滑出等因素都會造成藥物滲漏情況出現。滲漏癥狀較輕時,患者會有局部疼痛以及腫脹等刺激感出現,而情況較為嚴重時,就會導致各類并發(fā)癥出現,例如組織壞死等[5]。這就需要在穿刺后做好巡視工作,對輸液速度進行控制,緩慢推注化療藥物,同時密切觀察套管針位置,避免出現藥液外滲現象。當有腫脹出現時,需要及時更換穿刺位置,做好冷敷處理。
出現靜脈炎的的主要原因包括留置針穿刺部位不同以及輸液的種類不同,當藥物對血管有較大刺激時,就容易引發(fā)局部化學性靜脈炎,例如高滲液以及化療的藥品。在穿刺時沒有按照無菌操作技術執(zhí)行也會導致靜脈炎出現,細菌容易通過導管或者接頭、皮膚進入到血管內,會直接導致穿刺部位有熱、痛、紅、腫等癥狀出現。當發(fā)現異常時,需要停止輸液,將套管針拔除,局部位置選擇50%的硫酸鎂滴,利用無菌紗布實施濕敷,或者選擇京萬紅軟膏進行涂抹。
在穿刺成功后,如果沒有固定好,就可能在患兒睡眠中或者哭鬧中動作較大將針拔除。這就要求在穿刺成功后利用透明膠布做好固定工作,同時,采用大膠布帶將套管針尾端位置向上盤起,做好固定工作,避免患兒用手觸抓。
患兒小動脈的搏動比較微弱,常被誤認成靜脈而穿刺。誤入動脈后,抽回血呈鮮紅色,無法輸液或者輸液滴速很慢,在輸液時甚至會回血。部分患兒的局部皮膚會發(fā)白,還會表現情緒煩躁或者哭鬧。護理人員需要及時將針管拔除,重新進行穿刺。
綜上所述,針對靜脈留置針在小兒護理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護理的效果很好,患兒1次穿刺成功率較高,降低了不良事件發(fā)生的風險。
1 張麗,王愛玉,黃燕芳,等.兒科靜脈留置針應用問題分析與對策.中國醫(yī)藥科學,2016,6(14):91~94.
2 張海燕.靜脈留置針在小兒護理中的應用.中國傷殘醫(yī)學,2015,26(5):194~195.
3 王宗娟.靜脈留置針在小兒護理的臨床應用.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37(4):159~160.
4 鄭士麗,張娟.靜脈留置針在小兒護理中的相關應用.醫(yī)學信息,2015,28(2):188~189.
5 朱婷.靜脈留置針在小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求醫(yī)問藥(下半月刊),2013,34(6):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