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春 徐 書
(周口市人民醫院 周口 466000)
腦梗死是神經系統常見的疾病,其特點是發病快,致殘率和致死率高,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1]。而及早對患者進行溶栓治療可以疏通患者的閉塞血管,恢復腦組織供血,改善腦組織缺氧狀態,從而降低患者致殘率和致死率。溶栓治療進行的越早,患者腦組織因缺血缺氧導致的腦損傷就越小,其預后效果越好[2]。因此,及早實施溶栓治療對腦梗死患者至關重要,而規范的護理措施能夠保證溶栓治療的順利進行。本文對責任制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的效果進行評估,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3年~2014年期間住院的7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無嚴重器質性病,無腦手術病史患者;(2)均行顱腦CT確診為腦梗死患者;(3)均行溶栓治療。其中實驗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50~78歲,平均年齡在(61.2±4.4)歲;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52~79歲,平均年齡在(60.9±4.1)歲。兩組在年齡、性別、合并疾病方面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均進行溶栓治療,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即入院健康宣教、病情觀察、康復訓練等。實驗組進行責任制護理,具體干預方法如下:
(1)健康宣教:責任護士對患者根據首次護理評估單、危重病人護理計劃單、跌倒風險評估單對患者進行風險評估,根據醫囑及患者自理能力確定護理級別。由于腦梗死發病急,發病時通常伴有肢體癱瘓、神志模糊,患者及家屬易出現焦慮及恐懼情緒。責任護士需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溶栓治療的必要性以及預后情況,鼓勵患者,做好患者心理疏導工作,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2)溶栓治療: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及早給予溶栓藥物,溶栓藥物應現配現用,護士正確掌握溶栓藥物的配置方法及劑量,溶栓過程中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監測生命體征,確保患者給氧方式有效,嚴格遵醫囑調節氧流量和選擇合適的給氧方式,防止吸氧管扭曲或脫落。觀察患者呼吸狀況,做好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暢,痰液量多時遵醫囑對患者進行吸痰,吸痰過程中嚴密監測患者血氧飽和度,一旦病情發生變化應立即配合醫生采取有效護理措施。
(3)溶栓后護理干預:溶栓治療后嚴密觀察患者病情,指導患者進食易消化軟食食物,嚴格禁煙禁酒,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保證患者休息時間充足,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溶栓治療后的康復訓練。鼓勵患者適當活動,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指導正確的康復訓練方法,向患者闡述其重要性,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4)加強交接班:責任護士需要制定護理計劃,交接班時將計劃中注意事項仔細向下一班護士交代,隨時檢查計劃中的執行情況,以保證計劃有序進行。
(1)使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 NIHSS) 對患者進行神經功能進行評分,其分數越高表示神經功能越差;(2)對比患者的治療效果,通過肌力評分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4個層級:痊愈即患者生活能自理,四肢肌力完全正常;顯效即生活基本能自理,肌力恢復顯著;有效即日常生活需要照顧,肌力有所改善;無效即肌力未明顯變化,生活不能自理;(3)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實驗組痊愈數33例,治愈率94.29%,總有效率97.14%;對照組痊愈數30例,治愈率82.86%,總有效率85.71%,總有效率為(痊愈數+有效數)/總例數。實驗組治愈率及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溶栓前兩組NIHSS評分無差異性(P>0.05),溶栓后兩組NIHSS評分均下降,但實驗組NIHSS評分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86%)顯著低于對照組(28.57%),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臨床治療前后總有效率比較(n,%)

組別例數痊愈數顯效數有效數無效數總有效率實驗組353311097.14對照組352915085.71


組別例數溶栓前溶栓后實驗組3518.10±4.027.36±1.26對照組3517.86±4.1312.36±4.23P>0.05<0.05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結果(n,%)

組別例數腦出血牙齦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總發生率實驗組3501002.86對照組35323228.57
腦梗死是由于各種原因造成腦組織局部缺血缺氧而發生腦組織功能損傷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因此在患者確診為腦梗死時應及早進行溶栓治療。溶栓治療越及時,患者的致殘率及致死率越低。溶栓治療應在6h內進行,將患者的腦損傷降到最低。溶栓是治療腦梗死最有效的措施[3]。護士是腦梗死溶栓治療的主要參與者,正確的護理措施對溶栓治療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因此,合理的護理方式能夠顯著提高溶栓療效。
責任制護理是一種常見的護理模式,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由責任護士對病人的身心健康實施有序、有目的的整體護理[4]。病人從入院到出院由專人負責全面護理,滿足病人的需要,系統的解決病人的問題。責任護理不僅是對患者身體上的護理,還強調心理上的護理,腦梗死患者在患病后,由于生理功能的紊亂及伴隨的肢體障礙,容易出現消極反應,護士需要疏導患者,使患者的心態平和,增強抵抗力。責任護士體現對病人24h負責,但由于護士實行輪班制,不可能24h護理患者,因此責任護士需要制定護理計劃,交接班時將計劃中注意事項仔細向下一班護士交代,隨時檢查計劃中的執行情況,以保證計劃有序進行[5]。責任制護理強調連續性,使護理計劃不中斷。本研究表明,實驗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治療效果、神經功能均優于對照組,說明責任制護理相比常規護理更加具有計劃性、目的性,降低了并發生發生率,減少了神經功能缺損,提高了患者治愈率和總有效率,說明責任制護理干預應用于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其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責任制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的效果觀察,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改善神經功能,提高患者治愈率,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 楊笑媚.責任制護理干預在腦梗死溶栓治療患者中的應用.中國藥物經濟學,2017,2:148~150.
2 張波,張冬梅,唐倩,等.綜合護理干預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中的效果.醫療裝備,2016,21:160~161.
3 吳幸娜.護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療效果的影響分析.河南醫學研究,2016,3:564~565.
4 王杰平,李仲玲.細節優質護理對腦梗死溶栓治療患者療效影響效果.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9:1258~1259.
5 肖志娟,路蘭,黃靜,等.基于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實施責任制護理的思考.數理醫藥學雜志,2015,28(10):1559~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