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5月6日文章,原題:繁華過后:中國的“小非洲”運已轉但時還沒來在廣州這個非洲創業者聚集地,肯尼亞貿易商多恩正抱怨生意愈加難做,他正考慮離開。多恩在廣州已有4年,和很多在那里的非洲人一樣追逐著發財夢:直接從世界工廠的家門口倒騰廉價商品回老家賣。但如今,“我們現在只能掙到過去一半的錢。”
在一萬公里外的非洲,中國人蘇振宇(音)正忙著幫助越來越多到加納的中國人。他們多數是商人和制造商,正找地方建廠,雇當地工人,同當地商界和部族首領拉關系。蘇說:“1995年我剛來時這里不過100名中國人,如今至少有兩三萬。”
僅十年時間,中國創業者嗅到海外的巨大商機,而非洲同行卻感到在華受擠壓。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非洲商人開始涌入廣州。媒體2009年報道說廣州當時的非洲人多達10萬。但過去幾年,非洲人大批離開,2017年數據顯示人數降到10344人。
非洲人離開廣州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成本上升導致利潤空間被擠壓。在廣州的剛果群體負責人費里·瓦姆巴說,“現在一個裝有2萬美元貨物的集裝箱利潤只有2000美元。很多人除去簽證費、機票和其他生活成本后,是賠錢的。”多恩表示,成本上升促使很多在廣州的非洲人到別處尋覓機會,“我們的利潤和之前相比很薄……而中國的商品價格、物流和生活成本飆升太厲害。在廣州的非洲人越來越多談及回國,或去到印度、越南和柬埔寨尋找新市場。”
但對非洲的中國投資者來說,情況似乎更有利。蘇振宇說:“過去幾年,大量中國民營制造商在加納建廠,生產床墊、家具、紡織品、鋼鐵以及塑料制品等。我們聽到類似情況出現在整個非洲”。▲
(作者何慧峰,傳文譯)
環球時報2018-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