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溫燕
成立于1983年的美國精英教育中心(CEE)是美國教育界知名的非營利機構,35年來一直致力于將高中生培養成科學技術領域的精英和領導者。早在1984年,中國外交部就批準了國內優秀學生參加CEE的科學教育項目RSI。每年,在科學領域表現突出的學生會被推薦并通過嚴格選拔參加CEE和麻省理工學院MIT共同舉辦的RSI暑期項目。不少中國學生在CEE的幫助下踏上赴美留學之路。CEE的創始人、總裁瓊安·迪格那若(JoannP.DiGenn?aro)接觸過大量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她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從自己的獨特視角介紹了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的一些問題。
環球時報:對很多中國家長來說,孩子去美國留學,最令人擔心的是安全問題。請問,這方面該如何應對?
迪格那若:學生的安全問題并非僅僅是交通事故、吸毒或校園暴力。精神過度緊張也是安全隱患的一種。依我們中心多年的工作經驗發現,虎媽不僅中國有,而是遍布全球。虎媽的特點是希望孩子發揮最大的學業潛能,所以她們對孩子施加的壓力很大,但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有天賦的學生往往更為敏感、更容易患神經衰弱及心理疾病。弦繃得太緊會斷,同樣,給孩子施壓過大會導致其心理崩潰。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通過網上教程指導家長們幫孩子預防自殺、分解困難和挑戰,因為精神疾病可能會摧毀孩子未來成功的職業生涯。我接觸的學生中,也有神經脆弱和自殺的情況。精神高度緊張的狀況多見于主修數學和科學的學生,在加入我們項目的中國學生中,不乏精神不振甚至產生過自殺念頭的學生。很多中國家長希望后代光宗耀祖,而獨生子女政策更使他們寄希望于唯一的孩子出類拔萃、成為棟梁之材。
35年前,如果有合乎標準的中國學生,我們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讓他/她被美國頂尖大學錄取,現在則有數千名合乎標準的學生,競爭相當激烈。同時,有些學校種族歧視性的配額對中國學生的錄取非常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心理狀況非常令人擔憂,因為他們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卻未必能被錄取,他們不明白這是為什么。所以,他們現在的心理健康、精神狀況比早年的中國留學生更需要受到關注。另外,目前許多中國家長送孩子到美國讀中學,孩子母親也跟著陪讀,但父親尚留在中國做生意,這種狀況會帶來許多新挑戰。
環球時報:如果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應該怎樣解決呢?
迪格那若:精神疾患的診治并非易事,特別是亞洲學生通常比較內向,遇到問題,他們并不愿意或者不習慣向外界傾訴。即便他們的家長發現孩子有心理問題,也不愿讓外界知曉,更不愿承認。因為有些家長只愿意看到自己孩子有能力的一面,只愿意向別人展示孩子有能力的一面。我已經發現與部分中國家長溝通起來比較困難。我們有心理專家,但中國學生的家長必須容許我們讓他們的孩子去看心理醫生。
一般來說,健康的孩子更會玩。這和中國傳統觀念的刻苦學習的好學生形象并不吻合。美國的校園文化是“刻苦學習、痛快玩耍”。當然,中國留學生也逐漸意識到,進入大學后,要參與許多學校組織的活動、特別是體育運動,并要學會在這些活動中成為領軍人物。
環球時報:對于一些校園治安事件,您對中國學生有什么好的建議?
迪格那若:中國留學生的一些組織經常和校方交涉,以幫助更多的新生了解接觸人、處理事情的原則和邊界。比如,盡量不要在學校圖書館學習到深夜,即便不得已而為之,你也不要選擇獨自一人從校園回宿舍;周末千萬不可酗酒吸毒。在校園要言行謹慎,不要隨便接近自己不了解的陌生人。中國留學生對這類情況了解得越多,他們在校園內外就越安全。
與異性朋友交往也要注意,有時交往美國人,中國女生很難發現他是好人還是壞人。當然,我這么說有點政治不正確,但確實有時你甚至不知道他是不是男人。要知道,不少人都是戴著面具生活。
環球時報:中國學生該如何擇校?迪格那若:家長應端正態度,不要只盯著哈佛、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這樣的名校。對于非頂尖的學生來說,適合他們的學校才能讓他們感覺更好、進步成長更快。我建議家長們抽出時間親自到美國來參觀一下校園。
環球時報:您如何評價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的整體表現?
迪格那若:現在的中國小留學生沒有原來的老留學生那樣能吃苦,因為有家中雄厚的資金資助,他們周末常常下餐館、買名牌服裝。同時,他們還喜歡扎堆兒,在一起講中文。也許這樣他們會覺得很舒服,但這不利于他們了解和學習當地文化。和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孩子相比,中國留學生在英文表達上存在明顯的劣勢,政治事務、國際關系、外交、法律、政策等專業是美國大學的強項,這些專業對英語水平的要求很高。另外,中國學生勤奮但創新精神不夠,創造力來自靈感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聰明的學生更需要寬松的環境來施展他們的想像力。▲
環球時報2018-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