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嘉敏
摘 要 本文以江浙滬230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年報分析,提取相關變量并以主成分分析法構建外匯風險規避指數,測度企業外匯風險規避的程度。研究顯示,中小板企業深入管理風險的意愿較低,經營性避險的比重明顯少于金融性避險的比重,而各行業中涉及進口業務的及高附加值制造業避險程度高于傳統的自產自銷行業。
關鍵詞 中小板企業 外匯風險規避 主成分分析
一、引言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對外貿易迎來新的機遇。然而,在國際金融形勢紛繁復雜的當下,中小企業在開展貿易活動的同時能否關注并規避外匯風險極其重要。因此,有效分析外匯風險規避現狀對企業增強風險管理意識、投資者考量企業投資的風險以及政府政策的制定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外匯風險規避程度的度量
評價企業外匯風險規避現狀的基礎是全面、合理地衡量企業外匯風險規避的程度。我國學者劉曉宏(2009)根據企業年報披露的情況分析企業外匯風險規避程度。本文沿用此法,并改變其維度,通過統計外匯風險規避情況和外匯風險規避策略兩個方面,度量江浙滬中小板企業的外匯避險的現狀。
(一)外匯風險規避意愿及規避策略情況的度量
外匯風險的規避意愿是企業規避外匯風險的前提?;?016年年報,定義如下變量進行度量:
一是年報提及外匯風險(Mention);二是年報有單獨段落闡述外匯風險(Exposition);三是年報表達加強外匯風險規避的意愿(Aspiration);四是年報對外匯風險進行評估(Assessment)。
外匯風險規避策略總體上分為兩類:經營性套期保值和金融性套期保值。由于不同的經營性套期保值策略體現了企業對外匯風險的關注程度和自身的避險能力,因此進一步將其綜合細化為三個方面進行評估??紤]上述因素與年報披露情況,定義了如下變量:
一是采用金融性避險措施(Finance);二是選擇結算貨幣(Currency):使用人民幣或有利結算貨幣結算;三是采用簡單的經營性避險措施(Operation):企業采用縮短出口業務收款周期、及時結匯或加價(壓價)保值;四是采用配合管理或風險對沖措施(Hedging):開展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或通過其他方式建立相反的外匯頭寸。
以上變量預期均與外匯風險規避程度成正相關,若有,則變量值為“1”,否則為“0”。
(二)外匯風險規避指數的構建
綜合考慮以上8個變量,應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并根據每個主成分所對應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總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為權重,建立綜合評價模型,構建外匯風險規避指數,結果如下:
Index=0.04Mention+0.05Exposition+0.25Aspiration+0.14Assessment+0.21Finance+0.32Currency+0.19Operation+0.14Hedging
上式表明,8個指標與外匯風險規避指數相關系數為正,說明這8個變量與外匯風險的管理程度正相關,與預期相符。
三、外匯風險規避現狀分析
(一)外匯風險規避程度描述性統計
在意愿上,樣本企業基本上表示了對外匯風險的關注,然而進行敏感性分析和增強避險的意愿上較少,說明深入管理風險的意愿較低;在策略上,大多數企業考慮了金融性的避險方式,其次是經營性的避險方式,這與經營性方式可能引起的較高經濟成本的實際情況基本吻合。而通過改變幣種的方式只占7.8%,樣本企業決定貿易幣種的能力較弱。
(二)行業分析
本文依據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的分類標準給企業分類,剔除了樣本量過少的行業,選出了風險規避指數的前五家和后五家企業。
高附加值的制造業的避險指數較高,可能是因其涉及較多原料進口業務,對外貿易量大,因此對外匯風險的關注程度高,且行業的附加值較高,規避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強。同樣,批發業和零售業由于進口比重也較高,促使其外匯風險規避程度較高。而避險指數較低的行業大多是傳統的自產自銷行業,在對外貿易中沒有充分考慮外匯風險。值得一提的是,互聯網服務業作為新興行業也沒有充分意識到控制外匯風險在企業中的重要性。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對江浙滬中小板企業的外匯風險規避現狀進行了分析。研究顯示,江浙滬中小板企業深入管理風險的意愿較低,經營性避險的比重明顯少于金融性避險的比重;行業上,涉及進口業務的行業及高附加值制造業避險程度高于傳統的自產自銷行業。我們認為,中小企業對外匯風險的認知程度仍然較低。一是低附加值行業忽視風險的影響,在對外貿易中受挫,進而可能影響其進一步發展。二是中小企業投機意識強,將風險視作或有收益,從而影響其持續穩定發展。企業在制定戰略方針和財務管理策略時應盡可能在源頭遏制外匯風險的負面影響;金融機構應該注重外匯風險管理產品創新,提升服務效率;國家也應出臺相關政策,指引中小企業關注風險、管理風險。
(作者單位為山東大學<威海>)
參考文獻
[1] 劉曉宏.外匯風險管理戰略[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21-23,149-154.
[2] 陳晗,劉道云.我國中小企業避險難、避險貴問題成因及對策[J].清華金融評論,2015(0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