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工科建設是一項涉及面廣、影響面寬、具有中國特色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具有示范和引領作用。本文根據高校的特點給出新工科環境下實驗室建設的方向,從與傳統實驗室建設不同的角度討論新工科環境下進行實驗室建設的意義,以期為高校實驗室的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新工科 實驗室 建設
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及席卷全球的新經濟的蓬勃發展對工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新工科”建設的提出正是對這一挑戰作出的積極回應。本文主要闡述工科建設中必須厘清的概念、內涵、目標、思路、分類、重點等方面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措施,以期為各類高校開展新工科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新工科的含義及特點
新型工科是指為適應高技術發展的需要而在有關理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科,新工科突破了人們原有的對“工科”的界定,超越了傳統工科專業的設置;要根據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需要以及新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理解和認識新的工程學科及其范疇,賦予其跨越現有學科界限和產業邊界的新的內涵。工科的培養目標是在相應的工程領域從事規劃、勘探、設計、施工、原材料的選擇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一)新型
我國產業面臨著轉型升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對傳統產業產生了顛覆性影響。針對目前和未來的產業發展情況,新工科必須進行轉型。
(二)新興
一些面向新技術和新產業的學科,在發展初期仍存在著內涵不確定和特征不清楚的特點,需要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斷明確和清晰。
(三)新生
新工科是由不同學科交叉復合、交叉融合等產生的,這是現代產業發展的趨勢。現代產業發展的需要強化了工科的內涵,賦予了新的發展潛力和拓展空間。
二、普通高等院校實驗室的特點
(一)實驗室管理層次化
實驗室管理層次清晰,實行校、院、實驗室的管理模式。學校層級主要是制訂實驗室的整體發展規劃、實驗室的基礎設計建設、儀器設備的采購工作。把握實驗室的發展,對優勢資源進行整合,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實驗室。而實驗室自身的管理則是實行主任負責制度,由專人負責。
(二)實驗室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的管理減少了實驗員的工作量,能夠更加便捷地統計出設備的開放程度、設備的使用頻率等數據,便于工作人員了解設備的相關情況,為實驗室建設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三)實驗室實驗員專業化
實驗員了解科研發展方向,能夠熟練地使用設備,進行功能開發,滿足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各種需求;能夠熟練地更新或者是采購行業所需要的儀器設備,了解市場上出現的新的設備、技術以及操作流程。
三、新工科環境下的實驗室建設
新工科環境下的實驗室建設主要目標可以表述為:“主動布局、設置和建設服務國家戰略、滿足產業需求、面向未來發展的工程學科。在此基礎上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創新創業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質的各類交叉復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新工科環境下的實驗室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引領性
引領性是新工科的前沿特征,表現在教育系統內、外兩方面。在內部,新工科的建設和發展將為人才培養各個環節的改革和發展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在外部,超前布局和建設將孕育出新技術,通過新技術的產業化支撐引領新產業的形成。
(二)交融性
交融性是新工科的學科特征,表現在新工科往往是由多個學科的交叉、融合、滲透或拓展形成的,以落實新經濟強調的綠色、智能、泛在等理念。這一特征使得新工科較傳統的(舊)工科而言,內涵更復雜、難度更大、投入更多。因此,高校對新工科實驗室的建設需要給予更多的支持和投入。
(三)創新性
創新性是新工科的屬性特征,是新工科的價值所在,是國家對新工科本質屬性提出的要求。新工科的建設是服務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特點的新經濟發展,尋求我國在核心和關鍵技術上的突破,在未來全球創新生態系統中占據戰略制高點。因此,新工科環境下的實驗室建設的主要任務體現在技術、產業和模式上的創新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四)跨界性
跨界性是新工科的產業特征,新工科圍繞產業鏈整合需要而在自身構成中必須具有的跨越原有產業和行業界限的特征,反映了產業當前和未來發展對新工科的要求。因此,新工科實驗室建設的內涵、構成及其專業建設必須考慮跨界因素。
(五)發展性
發展性是新工科的動態特征,表現為新工科在建設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和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調整,這些是由新工科的性質決定的。新工科在建設初期存在著對其內涵、性質和邊界不確定或不清晰的情況,需要日后繼續完善,因此,新工科環境下的實驗室建設在發展中需要根據產業發展變化和趨勢對學科內涵、要素等作出及時和超前的調整。
四、結語
新工科環境下的實驗室建設是一項涉及多產業、多部門、跨學科、跨院系的復雜的、全局性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高校各部門的協同努力,需要全校上下的通力合作。通過堅持不懈地研究、實踐和不斷完善,新工科建設將有力地促進中國工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示范和引領,為應用型教育的改革發展提供“中國模式”和“中國經驗”。新工科環境下的實驗室建設要符合中國背景、中國需要、中國標準、中國模式、中國特色以及服務中國,這是對新工科環境下實驗室建設的要求。
(作者單位為黑龍江工商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作者簡介:張新(1987—),男,黑龍江綏棱人,本科,助理實驗師,實驗員,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
參考文獻
[1] 趙繼,謝寅波.新工科建設與工程教育創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5).
[2] 施曉秋,趙燕,李校堃.融合、開放、自適應的地方院校新工科體系建設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
[3] 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