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
【摘 要】移動學習環境寬松,便于實現師生互動交流,是未來高校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但與移動互聯網絡空間中在線學習的繁榮發展相比,高校課堂教學還主要采取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因此造成了學生熱衷于網絡自主學習而課堂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高校教師應該積極轉變角色定位、完善專業素質、替身信息素養,適應未來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移動學習;高校教師;教師角色
中圖分類號: G6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05-0095-002
1 問題的提出
隨著通信技術和無線網絡的迅速發展,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各種移動終端在普通大眾尤其是年輕群體中的使用率越來越高,移動學習正在演變為一種新型的網絡學習方式。在移動網絡環境中,學習者產生了學習需求,利用手中的移動學習終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工具便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移動網絡中豐富的學習資源。尤其隨著慕課、微課等在線學習資源的普及,移動學習可以隨時隨地開展,具有方便快捷、趣味性和交互性高等優點,滿足了學習者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的需求,受到廣大學習者尤其是高校學生的熱烈響應。
名校名師在教學團隊精心制作下推出的在線課程,在網絡空間上一呼百應,選課者動輒上萬。學生在學習時不免就要與自己學校的授課教師比較,經常會出現教師在課堂上授課,學生在下面看網絡教學視頻的情況。普通高校教師的職業危機感培增,如何能夠適應移動互聯時代學生的新變化,這是值得每個教師反思的課題。
2 高校移動學習現狀
移動學習是指依托于成熟的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學生和教師利用移動設備實現交互教學活動[1]。移動學習更多具備自主學習的特征,尤其適用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開展,需要教師認真研究教學內容的組織和呈現,研究在移動網絡中如何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移動學習的成功實施,不僅需要工具和設備提供技術支持,還需要教師綜合應用教育教學理論,為學習者的學習活動創建一個學習資源豐富的學習環境。
目前,各個高校基本上都開通了面向學生和教師使用的移動校園網,為開展移動學習奠定了物質基礎,這種全新的學習環境為學生帶來更為便捷、生動的學習體驗。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學生們在移動網絡上的學習往往是自主、無序的,學習過程可控性差,效率低,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而且,很多同學只是把移動網絡看成了一個“移動網吧”,網絡活動主要以聊天交友、娛樂和網絡游戲為主,對正常的學習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要想充分發揮移動學習的優勢,不僅需要硬件環境的搭建,還需要教學管理人員和授課教師根據移動學習的特點,認真研究移動網絡下學習模式的實施策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建引導學生更高效、更合理的使用移動網絡。
移動學習環境相對寬松,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和計劃來選擇學習內容,在各種交流工具的幫助下,方便地實現師生之間的學習協作、互動和交流。而且移動學習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在方便學生學習的同時,也能有效節約教育成本,更大程度使用高效多年積累的豐富的學習資源,追求教育效益最大化。移動學習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主要活動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就需要教師及時調整角色定位。
3 教師角色的內涵與演變歷程
教師角色是指處在教育系統中的教師所表現出來的由其特殊地位決定的符合社會對教師期望的行為模式。
長期以來,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定位為“知識的傳授者”和“專家”,在課程設計、教學過程、學生管理、學生評價等方面占據主導和權威地位。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建構主義、人本主義等新型教學理論的興起,教師單一主導的教學理念不斷受到教育改革的沖擊,尤其在高等教育領域,絕大部分學生是具有完全認知、行為能力的認知主體,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尤為突出,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和合作者[2]。
進入移動互聯時代,學生對于傳統課堂學習倦怠感不斷增強,一時間“大學課堂消亡論”成為教育領域的新談資。新技術的崇尚者們開始討論如何在新技術的支持下,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取而代之的是移動互聯網絡環境下各種學習新形態,如MOOC(大規模在線課程)、微課、移動學習等。認為高校教師不再是大學教學的主力軍,大學課堂應該徹頭徹尾地變革成為名校慕課的輔導教室,而教師則變為名校慕課課程的輔導老師[3]。新技術學習新形態下教師權威的打破,教師不僅權威盡失,而且也不再是知識傳授的主要傳授者。教師、書本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學生已經不再主要依靠課堂上老師的講授獲取知識。在移動網絡時代,信息獲取變得便捷,學生可以通過各種媒體獲取信息和知識,老師的知識權威地位不再。作為高校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媒體工具和學習資源,積極為學生的學習營造合適的環境,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指導學生正確獲取知識和資源,幫助學生設計個性化的學習計劃,解答學生學習中的疑難與問題[4]。
4 移動互聯時代高校教師面臨的挑戰
與移動互聯網絡空間中在線學習的繁榮發展相比,反觀高校課堂教學領域,真正能夠將新技術引入課堂,在課堂教學中采取新型學習模式的卻不多。一方面是網絡學習空間中異彩紛呈,不斷受到學生熱捧;一方面是課堂教學的墨守成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不起來,老師的職業倦怠感日益凸顯。尤其是普通高校的教師,在知識理論的先進性、引領性方面不夠,再加上所在高校由于財力、教師進修制度的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他們很少有機會出外進修,更新知識和技能只能靠自己的努力。
4.1 從自身層面分析
4.1.1 知識結構的單一
一方面表現在教師自身知識結構的單一。大多數教師對所從事專業領域的知識體系有較好的掌握,但對相關專業的知識則相對薄弱。這將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師對于知識傳授的拓展延伸,導致知識傳授程中存在照本宣科的情況。另一方面表現在不少教師自身即存在實踐技能不足的問題,教學內容偏重理論講授,與社會實踐脫節,教學中難以將知識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難以達成知識講解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4.1.2 教學方法簡單
目前高校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學模式單一、固化的問題,不少教師無視學生對于新技術、新媒體的熱情,依然采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形式,不注重新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選用,未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被忽視。
4.1.3 知識傳授與技能培養脫節
雖然現在很多高校意識到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的重要性,但目前普遍存在著課程教學中重視理論知識講授而忽略學生實踐技能培養的問題。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學校教學環境和教學設備的限制,更重要的在于教師。因為技能性教學內容屬于課程教學中的難點,很多老師首本身欠缺社會實踐,只能在教學中避重就輕。
4.2 從學校層面分析
4.2.1 教師缺乏足夠的教學控制權
現在高校普通存在教學機制性過強,教師上課的程式化要求過多,例如課程講授之前,教學管理部門會要求教師提供教學大綱、教學日志、電子教案、課件等多種教學材料,較大地限制了教師實際教學進度、教學內容的自由安排。
4.2.2 高校主要采取傳統的教學評價機制
目前,各級高校基本上就建立了全面的教師考核制度和教學評價制度,對于完善和規范高校教學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了提高這些制度的執行效率,大多數高校的考核和評價,一般采取細化考核的形式,具體針對教學內容、方法、規范、效果進行量化打分[5]。不管是考核內容還是考核方式的制定,都沒有考慮到新媒體教學實驗可能會帶來的教學內容、方法、規范、效果暫時或短期偏離考核標準,從而影響采取教學新形態老師的教學評價得分。而從目前來看,很多高校教師的評獎、職稱晉升等都與教學評價分直接掛鉤,這就嚴重制約了廣大教師開展教學實驗、教學改革的積極性。
5 移動學習環境下高校教師應對策略
5.1 及時轉變角色定位,注重教學策略的選擇
在移動學習環境中,教師要適當減少對于整個課程的操控性,從學習活動的控制者轉變為組織者,從學習內容的講授者轉變為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并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指導與疑難解答。
教師要注重教學策略的設計,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主導的講授式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啟發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參與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5.2 完善專業素質,提升實踐技能
移動學習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更高要求。教師不僅需要對所教授課程與相關課程有著全面深入的了解,還需要全面掌握所處專業的知識脈絡;教師教授內容不僅包括教材、講義上的理論知識,還要向學生介紹書本上的理論、實驗室中的技術在在現實生活中的實踐與應用,讓學生明確他們能夠從這門課程的學習中得到什么。
教師還要注重專業知識的與時俱進。移動網絡環境下,學生可以快捷地從網絡中獲取最新的專業資訊,了解最新的專業發展動向。教師如果不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就會逐漸失去在學生中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教師要注重實踐經驗的積累。尤其教授應用性學科的教師,不僅需要對專業和課程的知識體系結構了然于心,還要將課程中的知識、技術與社會生產實際融會貫通,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3 注重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主要體現為教學設計能力、教學組織能力和課堂駕馭能力,這些能力的需要教師不斷加強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根據不同學生、不同學習內容的具體情況靈活選擇最佳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究,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5.4 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養
教師的信息素養具體是指教師利用以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主體的信息技術,來獲取教育教學資源,一邊對信息化背景下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做出設計、應用、評價和管理的能力。在移動網絡環境支持下,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成為必然,教師要培養較高的信息意識,善于應用信息技術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熟練地將信息技術工具應用到教學環節中。
此外,高校也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管理的調整,1)降低教學管理的形式性,例如減少事務性教學文件的數量,姜老師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教學自主性和發揮空間;2)制定靈活多樣的教學評價機制,改變標準化的教學督導打分和評價形式;3)制定激勵機制,鼓勵教師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各種教學模式,肯定教師在教學中的創造性活動,鼓勵教師打破常規、積極創新。
6 結束語
移動互聯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為高校創造了開放的移動學習環境和海量的學習資源,為學生學習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高校教育,不能再延續以往以傳授書本知識為主、重記憶而不重能力,重結果而不重過程的教育形式。作為置身其中的高校教師,需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信息素養,才能適應未來教育的發展與變化。
【參考文獻】
[1]李金林.移動學習發展及其績效評價設計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7.7:95-98.
[2]周雪峰.高校課程改革與教師角色自覺論略[J].中國大學教學,2012.6:11-13.
[3]何婷婷.慕課熱潮下高校教師的角色沖突與調適[J].中國成人教育,2016.12:150-152.
[4]劉展旭.智慧教育生態環境下高校教師角色探析[J].福建論壇,2017.5:173-177.
[5]邱 暉,許淑琴.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目標下高校教師角色轉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