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性假設作為管理學最基本的自然哲學命題,從古至今都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本文從中西方早期的人性假設角度出發,研究了以中國儒家為代表的“性善論”“性惡論”和“性三品”說,以及西方的“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和“復雜人假說”,并比較了中西方人性假說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中西方人性假設有一些相似性,但也有很大的不同。研究人性假設,能更好地理解中西方管理模式的區別。
關鍵詞 人性假設 經濟人 社會人
一、中國早期人性假設
(一)“性善論”
首先提出“性善論”的是孟子。“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認為人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這就是仁義禮智,這些不是從外部給予我的,而是我自己本來就擁有這些的。[1]在管理學的角度上,孟子的“性善論”主張管理者應該施以仁政,因為人的本心是善的,是好的,所以管理者應加以引導,使其順應自己的統治。
(二)“性惡論”
荀子作為“性惡論”的代表,他的思想與孟子截然相反。“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否定性善是與生俱來的,認為人生來是惡的,肯定性惡是人的固有的本質,主張對人的管理辦法是教化人性,變“惡”為“善”。由此他提出了“化性起偽”的著名論斷。這一轉化需要由圣人教化大眾,而這一過程便產生了禮義,法律制度也同時產生了。
(三)“性三品說”
董仲舒又對人性論作了進一步的發展,他提出了“性三品”說,分別是“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過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生來就是“惡”的,教化無用,只能采用刑罰的手段來處置他們;而“中民之性”,也就是萬民之性,是“有善質而未能善”,必須通過管理者的教化才能成善。
二、西方人性假設
(一)“經濟人”
“經濟人”的觀點最早是由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他認為經濟現象是具有利己主義的人們的活動所產生的,如果能夠刺激他們的利己心,使之有利于他人,要達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這種“經濟人”的觀點由此被人們接受。這種“經濟人”假設的觀點類似于中國儒家荀子的“性惡論”,即把人性向不好的一面考慮,認為人性是自私的,對應的管理方法就是用嚴格的規章制度來管理人,從而達到預期的目標。不可否認的是,在當時的中國和西方,這種人性假設下對應出現的管理政策確實可以產生積極的作用,對應的是中國政治上的穩定,西方經濟利潤的增加。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理論的片面性也更加凸顯,這種人性假設的實質是把人看作一種單純的動物,無視和抹殺了人的社會性。在這種人性理論指導下產生的管理措施,不可能真正、持久地調動人的積極主動性以及激發人的勞動熱情和創造精神。
(二)“社會人”
在“經濟人”假設提出一個半世紀以后,梅奧于1933年總結了霍桑實驗,提出了“社會人”的人性假設。“社會人”與“經濟人”的觀點是截然相反的。“社會人”的觀點認為,工人不是機械被動的動物,對工人勞動積極性產生影響的也絕不是只有經濟報酬,工人還有一系列社會的、心理的需求,比如對尊重的需求等。這種“社會人”假設的觀點類似于孟子“性善論”中的觀點,將人性向好的一面去看,不再片面地將人性看作追求利益者,而是把人的社會需要看作人類行為的動機,“社會人”的本質特征之一就是在勞動中與其他人交往,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獲得社會的認同,這就給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自我實現人”
“自我實現人”假設,由美國心理學家和行為學家馬斯洛提出。他認為:“人擁有五個層次的需要,即生理的、安全的、愛與歸屬的、尊重的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每當一種需要得到滿足時,另一種需要便會取而代之。”[2]“自我實現人”的目標就是自我實現,竭盡所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利用自己的天資和能力,使自己變得完美。筆者認為,“自我實現人”的理論是人性假設一個非常大的進步,該理論比較客觀地分析了人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的立體的個體,個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體現了西方哲學思想中的人本主義思想,重視個人的價值與尊嚴。他強調發揮人的潛能與價值,由此也推動了現代“以人為本”的管理。
(四)“復雜人”
隨著人性假設理論的不斷演進,美國行為學家沙因在1965年出版的《組織心理學》中對人性進行了歸類,并且提出了四種人性假設,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種之外,又提出了“復雜人”假說,即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需要和不同的能力,工作的動機不僅有復雜性而且有不確定性,人的許多動機安排在各種重要的需求層次之上,這種動機階層不但因人而異,而且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也是不一樣的。[3]人可以依照自己的行為動機、工作能力及工作性質對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應。沙因基本上將人性的各種情況作出了一個非常好的歸納,給管理者提供了一個時代任何人的萬能管理方式。
三、中西方人性假設的比較
(一)中西方人性假設的相同點
1.理論觀點都是從片面到片面再到全面。中國早期的人性假設先從孟子的“性善論”再到荀子的“性惡論”,這是對人性從片面的善再到惡的認識。隨著時間的推移,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說”,雖然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但是相對于前兩者單一的人性論,“性三品說”做到了能夠把人的個體的差異概括進來,注意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西方的人性假設也是從“經濟人”到“社會人”,之后又出現了“自我實現人”和“復雜人”,理論的發展與中國早期的人性假設類似,都是先片面地提出觀點,再從片面到全面。筆者認為這是由于早期管理者在運用這些片面理論所對應的管理方法時,發現這些管理方法并不能真正激發被管理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或者說達不到應有的管理目標,從而反思理論的正確性,推動人性假設理論的發展。
2.出發點都是從人的需要層次入手。對比中西方人性假設,二者都肯定了人的需要層次,都認為人是有經濟和物質欲望的。我國傳統思想發展史上各個時期對人性中關于經濟物質的欲望都作了大量的探討。孔子說:“富與貴,乃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乃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而西方的“自我實現人”的理論更是直接從欲望角度入手,分析了人的各個層次的需要理論。
總體來說,中西方關于人性假設理論的發展,都是從片面再到全面,從關注整體的“人”再具體到個體的“人”的過程。
(二)中西方人性假設的不同點
1.產生的背景不同。中國的人性假設主要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倡導的是“仁”的觀點,強調仁者愛人,受到這種文化的影響,孟子才首先提出了“性善論”,而不是“性惡論”。反觀西方的文化背景,人性假設的提出和完善伴隨著工業革命的進程,目的也是提高效率和利潤率。
2.產生的目的不同。中國的人性論主要是為政治的統治來預設一個理論的基礎,每一個理論所對應的管理方式也是不同的。孟子的“性善論”對應的是德治,荀子的“性惡論”對應的則是法治的思想,主張管理者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來管理國家和人民。
西方的人性論主要是為了經濟層面上的管理,當時正處于工業革命時期,崇尚“效率至上”的管理者們采取了泰勒的科學管理模式,但是勞資糾紛和罷工還是此起彼伏,這種情況促使管理學者們深入研究決定工人勞動效率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所以才有了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贊助下開展的霍桑試驗。
3.產生的方式不同。中國早期的人性假設產生的方式是通過研究者對“人”的理解來概括得出的,依賴于研究者個人的主觀經驗和理論思辨,缺乏統一的指導思想和系統的操作方法,理論帶有片面性和經驗性。
4.對人的定位不同。中國的傳統思想是“君權神授”“天人合一”,認為天比人大,強調人與自然、個體與群體的適應和協調的關系,認為人只有順應自然和社會才能使個體和社會得以和諧發展,國家才能穩定。西方經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后,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開始關注人本身,認為人是世界的中心。這與中國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截然相反。
(作者單位為黑龍江大學)
[作者簡介:張浩然,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大學政府管理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哲學。]
參考文獻
[1] 傅佩榮.解讀孟子[M].上海三聯書店,2007.
[2] 丹尼爾. A .雷恩.管理思想的演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78-80.
[3] 郭咸綱.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45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