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賀
摘 要:24式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校通過24式太極拳的教學規劃,兩年來培養了所有巴基斯坦學生掌握了這門運動的技巧與方法。同時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加強了巴基斯坦李留學生與本校學生的文化交流。本研究通過分析傳授巴基斯坦學生太極拳動作要領時的制約因素,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并以較高的教學成果為理論研究,進而提供建議和參考。旨在通過太極拳文化的傳播,以及教學方法的完善,加強中外跨文化交際的最終效果。
關鍵詞:留學生 24式太極拳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85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1(b)-0173-02
1 太極拳傳統文化綜述
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的重要分支,也是我國極為重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和哲學思想為延伸的太極拳體育運動,能夠令練習者達到強身健體的基本運動訴求。而長期練習更加能夠引導學生內外兼修,形成剛柔相濟的文化素養。本校2年來,針對巴基斯坦留學生開展了24式太極拳教學,其教學效果甚佳。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播上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在建立中外友誼方面形成了文化交流的推廣氛圍。由此可見,太極拳運動項目,不僅受國人青睞,同時也在世界運動文化之林獨樹一幟,可以作為我華夏文明的品牌符號,進而以其特有的文化氣質,凸顯出中華民族氣質與風采,贏得世界人民贊譽。但是在2年來的教學過程中,也同時經歷了部分難點,在總結教學規律與學生反饋信息的基礎上,本研究歸納了部分教學重點與實施方案。
2 針對留學生開展24式太極拳的難點分析
2.1 體育運動中外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的問題不僅存在于語言學習中,同樣也存在于針對巴基斯坦學生的太極拳教學中。這樣的客觀現象既是阻礙學生學習24式太極拳的教學難點,同時也是運動文化傳播的約束力。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無法引導巴基斯坦學生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則很難將24式太極拳的文化形象予以客觀描述。那么即便學生掌握了即便的動作要領,在主觀上也很難形成對于太極拳文化的客觀認知。太極拳含蓄內斂、急緩相間、以柔克剛、連綿不絕、行云流水,與巴基斯坦學生以往運動理念截然相反,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首先引導學生認知太極拳文化,并感受和體驗到太極拳文化精髓,才能有利于后期教學內容的開展和深入。
2.2 身體素質客觀條件限制
在教學中發現,多數巴基斯坦學生的柔韌性與平衡感較差,與我國學生相比在身體素質的練習中較難開展。而24式太極拳,雖然為簡化版的太極拳運動,但是對于細節動作也有客觀的身體素質要求。例如,野馬分鬃、白鶴亮翅、摟膝拗步、攬雀尾、下勢獨立等動作,對于學生平衡感要求較高。而手揮琵琶、單鞭、云手、海底針、閃通背、轉身搬攔捶、左右倒卷肱等動作,針對學生的身體靈活性與柔韌性提出了具體要求。如果巴基斯坦學生在最為基本的身體素質上無法達到靈活性強、平衡感高、柔韌度尚加的基礎性要求,那么即便學習了動作要領,也很難形成對于太極拳運動的完整程序,在其細枝末節的動作要領中必然有所缺失。因此,困擾針對留學生開展太極拳運動的根本,并非對于細節動作的理解與記憶,反而是僵硬的身體機能,無法完整詮釋24式太極拳的精髓。
3 完善24式太極拳教學模式的實踐方向
3.1 構建傳統文化引導路徑
從前文分析可知,影響24式太極拳教學成效的根本在于跨文化交際的現實問題。為此,針對巴基斯坦學生開展相應教學內容之前,需要從理論角度傳授學生太極拳的文化精髓。在這一方面,本校采取了通過視頻和圖文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了烏爾都語和英語版的《太極宗師》,以及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拍攝的《太極1:從零開始》和《太極2:英雄崛起》。通過教學視頻巴基斯坦學生受到很大吸引,同時對于太極文化產生了較高的理性認知。而本校教師也將部分哲學思想融入課堂教學,針對明朝萬歷年間山右王宗岳創作的《十三勢歌》進行了全方位的導讀。從而引導巴基斯坦學生客觀認知24式太極拳的文化理念,在隨后開展的細節動作講解,并為所有動作進行了極為細致的譯本圖文描述。學生在思考與理解的過程中,通過教學資料和視頻得到較為深刻的文化理解,從而為后期教學中奠定了理論基礎。
3.2 延伸中外文化融合模式
在兩年來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巴基斯坦學生對于太極拳動作的要領掌握存在個體化差異。發生這種情況與學生經歷存在一定關聯性,當然也與教學模式和方法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巴基斯坦學生在第一學期課堂練習時興趣較高,但是在第二學期之后出現了部分動作要領完成度較差的情況。而學生期初練習太極拳的熱度也有所下降,為了督促學生練習,并加強針對性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對于24式太極拳動作要領的掌握情況進行了分組:A組學生為運動興趣較好,且動作規范基本達標的學生。B組學生為運動興趣有所下降,或者部分難點動作無法完全掌握的學生。針對A組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巴基斯坦學生與本校練習太極拳的中國學生配對,在日常練習和課堂練習中進行相互切磋,以便促進A組學生進一步提升。而根據B組學生的特殊情況,在A組學生中選拔出3位動作要領掌握最為優異的學生,通過三位學生的課后指導,所有B組學生的動作要領有所規范,同時在運動興趣上也有所加強。通過中國學生的陪同練習不僅增加了巴基斯坦學生的運動興趣,同時也在文化滲透方面起到了推動作用,學生反饋信息極為良好。
3.3 開發體質訓練實施層面
由于巴基斯坦學生的個人身體素質存在靈活度與平衡感以及柔韌性的嚴重弱勢,經過體育教研組集體商議,采取了補充教學方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融入了平衡木練習、跳繩練習、基本活動練習、柔韌性練習等。同時引導學生課前預習,形成對于本節課程重點內容的提前感受。并以課中學生反饋信息,評估動作要領的掌握情況。最后通過課后復習的相關練習內容,鞏固教學成效。所有巴基斯坦學生在經過針對性練習之后,其身體柔韌性有所增強,并且在靈活度和平衡感方面有所提升。同時在課前預習、課中解答、課后復習的過程中,促使巴基斯坦學生掌握了很多技術要領。并且在兩年教學過程中,所有學生都能夠在無教師領導的前提下,獨自完成完整的24式太極拳套路,且具備了相當標準的動作呈現,體現出了本校的教學成果。
4 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巴基斯坦學生的24式太極拳教學,不能以傳統教學方法為主,而應當根據巴基斯坦留學生的特殊情況進行針對性分析。本研究提出三點教學規劃的拓展與延伸方向:通過構建傳統文化索引路徑,為學生打下堅固的理論基石和文化引導。通過延伸中外文化融合模式,促進中外學生共同進步。通過開發體質訓練的針對性教學方案,解決巴基斯坦留學生身體柔韌性、靈活度、平衡感的現實問題。從而促進巴基斯留學生完全掌握24式太極拳的動作要領,并且能夠單獨完成健身運動或表演,可見這樣的教學方式具備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秦培元,宋博.天津留學生武術文化體驗中心發展對策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6,5(6):19-23.
[2] 田錫祥,肖燕玲,周梅.從太極課的教學現狀談太極文化在留學生中的傳播[J].武夷學院學報,2015,34(9):59-63.
[3] 張曉欣.析普通高等院校開展太極拳教學的現狀與效果[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88-90.
[4] 單靜怡.留學生太極拳雙語教學教法研究[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1(4):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