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返鄉創業養泥鰍
曾道文今年31歲,是四川省金堂縣人,在內江當兵時他結識了當地的泥鰍養殖大戶,學會了一些泥鰍養殖的方法,并了解到前幾年的水產市場上,像泥鰍這樣的小眾產品很受歡迎。
曾道文退伍后開始思索創業的項目,首先就想到了養殖泥鰍。但創業的第一步,卻并不順利。四川省養殖泥鰍以本地黃板泥鰍為主,這種泥鰍不但產量低、易患病,而且喜“鉆泥”、管護成本高、投入大。2012年創業時,曾道文養殖了幾十畝黃板泥鰍,險些虧本。
2013年,相距曾道文家鄉不遠的中江縣興隆鎮調整產業結構,準備發展水產養殖,亟需一個帶頭人,于是曾道文便來到興隆,流轉了幾十畝水田,辦起了泥鰍養殖分基地。
2014年,商業嗅覺敏銳的曾道文打聽到“臺灣泥鰍”不僅品質好,而且養殖管護成本低,產量高,市場售價高,未來市場前景看好,于是他明確了發展“臺灣泥鰍”的目標,他在廣東省找到了原種苗后引進種苗,成為四川省率先轉型養殖新品種泥鰍的養殖戶。
“我一次性引進了150公斤原種泥鰍苗,每公斤售價高達600元,這個價格遠遠高于黃板泥鰍,但養殖效益卻高了好幾倍。”得益于率先轉型培育“臺灣泥鰍”,曾道文將養殖基地迅速擴大,并在當地水產界一炮打響。
目前,在金堂縣和中江縣,曾道文已建起了三個養殖基地,加上自有面積200余畝,年產100萬公斤成品泥鰍和5000萬尾泥鰍苗,年利潤達到了百萬元,并帶動了周邊200余戶農民加入了他成立的泥鰍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面積達到1000畝,合作社還向四川省內外養殖戶提供泥鰍種苗。曾道文在成都還開辦了泥鰍專銷門店。
二、產業升級早動手
隨著產業的發展壯大,以及消費者的需求轉向,泥鰍產業也不得不面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
“2015年,成品泥鰍出塘價為36元/公斤,如今降至24元/公斤,泥鰍苗從0.3元/尾降至0.03元/尾,下跌了90%,整個泥鰍行業的行情正在急劇變化,我們必須拿出行動。”曾道文告訴記者,目前中江縣規模化的泥鰍養殖戶有100余戶,這個數量還在上升,未來泥鰍的供應必將大量提升,價格和利潤也將持續下滑,早轉型才能早主動。
曾道文的轉型方法是升級產業,搞多元化發展,在養好泥鰍苗的同時養殖鱸魚,試點池塘內循環流水養殖系統,并承包山地種植李子。“2016年,我參與了一次外地水產養殖考察,看到一個100余平方米的水池借助現代化的養殖設備,每年可產2.5萬~3.0萬公斤魚,這顛覆了傳統的水產養殖模式,不僅節約了資源,更創造了超高的價值。”曾道文告訴記者,未來的水產養殖將是循環綠色模式的天下,要想在未來的水產界立足,現在就必須拿下這個項目。
但要搞內循環養殖,必須要有個好的堰塘,中江縣有堰塘8000余口,要找到這樣的堰塘并不容易。曾道文告訴記者,不管前途如何坎坷,他認定了的目標就要堅持干下去,他已引進了250公斤鱸魚種苗,準備了50萬元來發展內循環養殖,并準備再拿出50萬元來種植李子,建立李子種植基地。
在升級產業之外,曾道文還與幾家合作社抱團組成了中江縣首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成為德陽市首家水產品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聯合社成立后,將實現名稱、商標、魚苗供應等方面的統一,未來聯合社還將抱團闖市場,帶動地方生態農業和水產業的發展。
(四川 肖開豐 楊紅 樊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