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癥狀
患病鱖魚會表現出缺氧癥狀,即使開啟增氧機也無法緩解。病魚應激反應明顯降低,身體失去平衡,游動比平時緩慢,發病嚴重的用抄網即可撈取。撈出的病魚頭、鰓蓋、胸鰭、腹鰭基部出現點狀出血,鰓絲出現點狀出血進而變白,嚴重的伴有繼發性的細菌感染,進而爛鰓。這一點導致很多養殖戶容易將其誤判為細菌性爛鰓或細菌性出血病,使用錯誤的治療防控措施而延誤或擴大病情。解剖魚體發現肝臟顏色蒼白,有瘀血點,常伴有腹水,嚴重的腸內充滿淡黃色黏稠物或有出血癥狀。病魚心臟和腦也有不同程度的病變,偶爾還會伴有眼睛凸起癥狀。
二、防控關鍵措施
1.池塘改造與清塘
有條件的地方,應對鱖魚養殖池塘設置獨立的進排水系統,避免養殖期間一塘發病多塘感染的情況發生。還可按10∶1左右的比例配套凈化池,池內種植水生植物并放養少量螺、蚌,外源水首先進入凈化池凈化一段時間后再進入養殖池塘。每年開春,對鱖魚養殖池塘進行干塘清淤。然后選擇連續晴好天氣,使用大量生石灰化水全塘潑澆,并連續讓太陽暴曬一周以上。其間每日用鐵鍬對塘底淤泥進行翻動,確保塘底病原能完全被生石灰殺滅。這一措施對上一年發生過該病的池塘以及長期多年養殖鱖魚的老塘口有重要作用。
2.苗種引進與放養
引苗前對引苗地進行實地調查,堅決不從該病疫情暴發嚴重的地區引進苗種,并盡量從有資質的省、市級苗種繁育場引苗,以降低發病風險。如果條件允許,對從外地引進的苗種和餌料魚(鯪魚)進行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確認苗種未帶有相關病原后再下塘。鱖魚苗種放養時,適當降低放養密度,建議每畝放養夏花1000尾左右,最多不要超過1200尾。
3.養殖前期管理
每年5—6月鱖魚發病高峰期前的養殖管理非常重要。可在5月初池塘寄生蟲暴發高峰期使用硫酸銅1次,并每月根據池塘水質情況使用聚維酮碘、戊二醛或苯扎溴銨進行全塘消毒1次。使用完殺菌劑后2~3天,再使用枯草芽孢桿菌、光合細菌等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另外,從5月底開始,需每日關注天氣預報,如未來3~5天有暴雨、冷空氣等來臨,則需提前使用消毒劑進行全塘消毒,待突變天氣過后再使用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
4.餌料魚管理
鯪魚等餌料魚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鱖魚的抗病能力強弱。首先要定期使用消毒劑對餌料魚養殖塘進行全塘消毒。其次,要長期在餌料魚飼料中添加大蒜素、維生素C等提高餌料魚抗病能力。另外,餌料魚投喂前,建議用5%食鹽水浸洗數分鐘,殺滅其可能攜帶的病原體后再進行投喂。
5.發病期管理
科學判斷鱖魚發病原因,如出現癥狀與上述典型癥狀相符,要高度重視,有條件的可送至檢測機構進行檢測。如確診為鱖魚脾腎壞死病毒病,切忌盲目用藥,由于此時鱖魚體質較弱,藥用得越多,鱖魚對池塘環境應激變化不適應,就越容易被病毒感染,死亡量就越大。此時,應盡量保持池塘原有水環境(水溫、水位等),勿添水、換水。使用較溫和的消毒劑如聚維酮碘、二氧化氯等進行全塘消毒1~2次,然后使用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確保水質清爽。每日開增氧機數小時,確保池塘溶氧量在5.0毫克/升以上。同時,根據鱖魚發病情況,減少餌料魚的投喂量至原來的1/3,甚至可不投喂。每日增加巡塘次數,發現病魚、死魚及時撈除,對病死魚進行無害處理并深埋。發病魚塘內的水不要隨意排放,與未發病魚塘不要使用同一套漁具以防交叉感染。待氣溫升高至30℃以上,病情穩定后再對魚塘做后續處理。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水產技術推廣站 王紅衛 郵編:21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