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海
(中國葛洲壩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91)
深孔泄洪洞出口泄槽段最高高程為EL.
2 643.13 m,最低高程為EL.2 628.5 m,槽底寬15 m,長133 m,按0.11的坡比下降。槽身左側為坡比1∶0.3的邊坡,上接EL.2 650 m馬道,右側為坡比1∶0.5的邊坡,上接EL.2 640平臺。EL.2 640 m外側為1∶0.5邊坡接EL.2 627平臺。
泄洪建筑物出口為T3lh2(5)、T3lh2(4)粉砂質板巖和絹云母板巖,邊坡多以弱風化、弱卸荷巖層為主,上下游側存在強卸荷巖體,主要發育兩組主要裂隙:①N55~90°W/SW(NE)60~80°②N35~45°W/SW(25~45°。巖體結構為塊裂~碎裂結構,類別為IV2~V1類。
深孔泄洪洞出口槽開挖區域開挖線外主要采用反鏟進行清理,外側邊坡采用預裂爆破,內側槽挖采用一次性開挖爆破,左側預裂爆破,右側光面爆破,中間部分采用“梯”型起爆的方式。
深孔泄洪洞出口槽開挖共分為8個區,分別為泄槽右側邊坡A~E區及泄槽段I~Ⅲ區,程序為先按設計坡比依次進行A~E區開挖,然后進行泄槽I~Ⅲ區開挖。根據深孔泄洪洞出口泄槽段結構特點,將邊坡分層如下表1:
深孔泄洪洞出口槽挖底板按0.11坡比開挖,底板預留保護層。開挖分區及開挖程序圖見圖1、2。

表1 深孔泄洪洞出口泄槽開挖分層表
3.2.1 泄槽外側區域
(1)A區:按1∶0.5坡比與上游側一起開挖至EL.2 627 m;
(2)B區:(泄邊)0+00.00~(泄邊)0+18.00按1:1坡比向下游開挖至EL.2 640 m,將(泄邊)0+18.00~(泄邊)0+70.44開挖至EL.2 642 m平臺,預留2 m保護層最后施工;
(3)C區:將(泄邊)0+18.00~(泄邊)0+70.44從EL.2 642 m按1∶0.5坡比向外側開挖至EL.2 627 m平臺;
(4)D區:將(泄邊)0+70.44~(泄邊)0+133.00按1∶0.5坡比向外側開挖至EL.2 627 m平臺。
(5)E區:將(泄邊)0+70.44~(泄邊)0+133.00從EL.2 642 m按1∶5.44坡比向下游側開挖至EL.2 630.5 m,預留2 m保護層,與B區保護層一起開挖。
3.2.2 內槽區域
具體分層情況見表2。

圖1 深孔泄洪洞出口槽挖平面圖

圖2 A-A剖面圖

表2 深孔泄洪洞出口內槽區域開挖分層表
3.3.1 外側邊坡開挖
外側邊坡按A~D區順序開挖成型,完成后進行內槽開挖。
3.3.2 內部槽挖段開挖
內槽區域先進行Ⅰ-1、Ⅱ-1及Ⅰ-2常規邊坡開挖,完成后按順序開挖Ⅰ-3→Ⅱ-2→Ⅲ-1。
泄槽Ⅰ-3、Ⅱ-2及Ⅲ-1開挖時采用左側邊坡打預裂孔和緩沖孔,右側邊坡打光爆孔和輔助孔,中間部分爆破孔采用“梯”型起爆的方式,故開挖最高高度為8.71 m,采用1次爆破成型,棄渣采用1.6 m3反鏟配合20 t自卸汽車進行出渣,內槽開挖完成后再進行保護層開挖。
3.3.3 保護層開挖
Ⅰ-3、Ⅱ-2及Ⅲ-1區泄槽開挖完成后進行B、E區保護層光面爆破開挖。保護層光面爆破后,棄渣采用1.6 m3反鏟配合20 t自卸汽車進行出渣。
采用分區域開挖,泄槽外側區域按照設計坡比分別進行預裂爆破。泄槽內側區域采用左側邊坡打預裂孔和輔助孔,右側邊坡打光爆孔和輔助孔,中間部分梯段孔采用“梯”型起爆的方式開挖具體方式見表3。

表3 槽挖各區開挖方式表
4.1.1 鉆孔
預裂孔采用QZJ-100B潛孔鉆機造孔,孔徑89 mm,預裂孔間距為0.8 m,鉆孔深度按分級馬道高程和鉆機有效鉆孔深度控制。預裂爆破質量好壞關鍵是鉆孔質量的好壞,因此要嚴格控制好鉆孔質量,為防止鉆桿的漂移造成預裂面不平整度增大,鉆孔前必須準確放樣。鉆孔時,搭設鉆機鉆孔樣架,鉆機就位后用地質羅盤及坡度尺或自制量角器檢查鉆孔傾角和孔向,鉆孔過程中尤其是鉆進1 m左右應及時檢查調校鉆孔偏差,確保鉆孔質量。鉆孔完畢,用水泥紙堵好孔口,防石渣或雜物落入孔內堵孔。如出現塌孔嚴重而無法成孔現象,則在監理工程師同意后進行換位鉆孔,或對孔內進行固壁施工,再進行掃孔。
根據《爆破安全規程》(GB 6722-2014)及設計技術要求鉆孔質量標準如下:
(1)孔位偏差:不大于5%孔距;
(2)傾角與方向偏差:預裂爆破孔不宜大于1°;
(3)終孔高程偏差:±5 cm。
4.1.2 裝藥
選用φ32mm的乳化炸藥,采用不耦合間隔裝藥結構,線裝藥密度根據爆破效果及現場實際地質條件及時調整。預裂爆破起爆網絡采用非電導爆系統,導爆索傳爆,起爆方式為提前進行預裂爆破,預裂爆破孔先于相鄰梯段爆破孔起爆的時間,不應小于75~100 ms。
預裂爆破鉆爆參數:
(1)孔距:
根據一般經驗公式孔距a=(7~12)d
式中d為孔徑,m, 故孔距為0.8 m。
(2)線裝藥密度Q
根據該處地質情況,并結合類似工程經驗,孔距取為0.8 m,線裝藥密度為180 g/m。
4.1.3 預裂孔裝藥結構
預裂孔均使用間隔不耦合裝藥,由于預裂孔較深底部夾制嚴重,其底部線裝藥密度加大為正常段的4~5倍,孔底1/10~1/12孔深段為加強段;孔口堵塞長度取0.5~2.5 m,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堵塞長度。
在裝藥前逐孔檢查孔深,若不滿足要求則要及時處理到合格。根據最終所檢查的孔深,在平地上將炸藥按設計裝藥結構和裝藥要求,先將導爆索附在準備好的竹片上,φ32 mm乳化炸藥分成小節按裝藥結構間隔綁在竹片和導爆索上,竹片和藥串一同放入預裂孔內,竹片背靠保留巖體一側。
4.1.4 堵孔
藥串到位后,用紙團等松軟物質壓在藥柱上,孔口段采用巖粉逐層堵塞搗實,堵塞長度為0.5~2.5 m,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堵塞長度。
4.1.5 連線
按照爆破理論,同一預裂面的各預裂孔同時起爆,預裂效果最好。但在施工中,為避免過大的爆破振動影響,預裂分組爆破,10個孔用導爆索連成一組,各組之間用非電毫秒導爆管引爆。邊坡預裂一般在相鄰梯段爆破施工前完成,在和邊坡梯段爆破同時施工時,預裂孔先于梯段爆破孔起爆時差不少于75~100 ms。
4.2.1 鉆孔
光爆孔采用QZJ-100B潛孔鉆機造孔,孔徑89 mm,光爆孔間距為0.8 m,鉆孔深度按分級馬道高程和鉆機有效鉆孔深度控制。光面爆破鉆孔質量控制、搭設鉆機方法等可參考5.1預裂爆破施工中鉆孔方法。
根據《爆破安全規程》(GB 6722-2014)及設計技術要求鉆孔質量標準如下:
(1)孔位偏差:不大于5%孔距,并不大于5 cm;
(2)傾角與方向偏差:光爆爆破孔不宜大于1°;
(3)終孔高程偏差:±5 cm。
4.2.2 裝藥
選用φ32 mm的乳化炸藥,采用不耦合間隔裝藥結構,線裝藥密度根據爆破效果及現場實際地質條件確定。光面爆破起爆網絡采用非電導爆系統,導爆索傳爆。
光面爆破鉆爆參數:
(1)孔距:
根據一般經驗公式孔距a=(9~20)d
式中d為孔徑,m,故孔距為0.8 m~1.78 m,取0.8 m。
(2)線裝藥密度Q
根據該處地質情況,并結合類似工程經驗,線裝藥密度為120 g/m。
4.2.3 光爆孔裝藥結構
光爆孔均使用間隔不耦合裝藥,由于光爆孔較深底部夾制嚴重,其底部線裝藥密度加大為正常段的4~5倍,孔底1/10~1/12孔深段為加強段;孔口堵塞長度取0.5~2.5 m,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堵塞長度。
在裝藥前逐孔檢查孔深,若不滿足要求則要及時處理到合格。根據最終所檢查的孔深,在平地上將炸藥按設計裝藥結構和裝藥要求,先將導爆索附在準備好的竹片上,φ32 mm乳化炸藥分成小節按裝藥結構間隔綁在竹片和導爆索上,竹片和藥串一同放入光爆孔內,竹片背靠保留巖體一側。
4.2.4 堵孔
藥串到位后,用紙團等松軟物質壓在藥柱上,孔口段采用巖粉逐層堵塞搗實,堵塞長度為0.5~2.5 m,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堵塞長度。
4.2.5 連線
按照爆破理論,同一光爆面的各光爆孔同時起爆,光爆效果最好。但在施工中,為避免過大的爆破振動影響,光爆分組爆破,10個孔用導爆索連成一組,各組之間用非電毫秒導爆管引爆。
鉆孔采用CM-351高風壓鉆機,鉆孔孔徑φ115 mm。
采取人工連續裝藥,梯段孔采用φ32乳化炸藥,采取炸藥單耗為0.45 kg/m3。梯段爆破采用微差爆破網絡,采用3~15段非電毫秒雷管連網,非電起爆。
梯段孔間距3 m,排距2.5 m,單孔藥量5~25 kg,孔深0.69~7.38 m,采用“梯”型聯網,向下游側起爆。
B、E區預留2 m保護層,預留保護層采用水平光面爆破的開挖方法。先在相鄰低塊抽槽形成工作槽,即可在槽內用鉆機造水平孔。具體施工方法如下:
4.4.1 水平光爆孔
水平光爆孔采用YT-28型氣腿鉆造孔,孔徑φ42 mm,孔深3 m,孔間距50 cm,線裝藥密度120 g/m。
4.4.2 水平爆破孔
保護層水平爆破孔采用YT-28型氣腿鉆造孔,孔徑42 mm,藥卷直徑φ32 mm。根據臨空面坡度情況,使抵抗線均勻,鉆孔傾角與坡度角一致,爆破孔間排距1.0 m,與光爆孔距離0.8 m,爆破炸藥單耗0.45 kg/m3,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減少堵塞長度,以減少大塊率。
爆破后,采用反鏟迅速將爆渣清理干凈,為相鄰區域的水平造孔提供工作面。待保護層開挖達到一定面積后,即可進行石渣的清理工作,石渣清理完畢后,用高壓風(水槍)進行基礎面的沖洗,直至滿足建基面終驗要求。
根據施工技術要求及《水電水利工程邊坡施工技術規范規范》(DL/T 5255-2010),鉆孔質量標準:
(1)孔位偏差:不大于5%孔距;
(2)傾角與方向偏差:光面爆破孔不宜大于1°;
(3)孔高程偏差:±5 cm。
(1)相鄰兩殘留炮孔間的不平整度最大值為13 cm,平均值為8 cm,小于規范15 cm。
(2)炮孔痕跡保存率
該區域巖體為IV2~V1類,炮孔痕跡保存率為48%,大于規范20%。
(3)超欠挖情況
該區域為混凝土結構接觸面:允許偏差:欠挖0 cm,超挖20 cm。經質量檢查實際無欠挖,超挖最大為18 cm,平均約14 cm。
(4)該區域爆破后殘留炮孔壁面無明顯爆破
裂隙,無裂隙張開、錯動及層面抬動現象。
兩河口水電站深孔泄洪洞出口為三面“坡”狀結構,立體層次分明,相對其他部位空間結構復雜、開挖難度大,為保證開挖質量,經研究,采用“化整為零”的方式進行施工,將該區域分層分區,逐個開挖,并強調施工程序,嚴格執行,同時根據地質情況調整爆破參數,降低單孔藥量及單耗,從而使各項質量檢查項均滿足設計技術要求及規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