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紅亮
5月9日,馬來西亞第14屆大選在結束為期11天的競選期后,正式迎來投票日。今年的競選期異?!盁狒[”。除前首相馬哈蒂爾在馬政壇刮起一陣陣“旋風”,由此引發執政聯盟“國陣”與反對派聯盟“希望聯盟”(簡稱“希盟”)間的往來攻勢外,就數大選中比較凸顯的“中國元素”。依據筆者的觀察,最主要的話題點呈現為如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中國元素”在競選中的工具化。今年大選中,馬華公會的競選展板就出現了廖中萊會長與中國領導人的合影,納吉布與廖中萊、馬云的合影,霹靂州怡保甚至出現了“投國陣,等于支持中國”的競選布條。反對黨聯盟對此表達了嚴重不滿。
“中國元素”的第二個話題點是中資議題“政治化”。東南亞政界學界傳統上均希望中國擴大投資,但在本次大選中,中企投資馬來西亞項目的經濟行為,在馬黨爭中成為“希盟”攻擊現執政聯盟“國陣”的話頭。馬哈蒂爾批評納吉布與中國走得太近,可能導致馬來西亞遭中國“殖民”,甚而明言如當選將會嚴格審查中資項目。
“中國元素”在本屆大選中之所以罕見被普遍關注,有其直接原因及導火索,也有深層次的緣故。首先是馬哈蒂爾本人的民族主義情結。馬哈蒂爾曾長期執政馬來西亞政壇,“馬來人至上”的觀念不折不扣地在他的著作及執政后的施政中表現出來;他又是一個標榜反霸權、反帝國主義的政治強人,在執政期間曾表達對美國霸權的激烈反對,其在應對亞洲金融危機進程中的政策更是獨樹一幟。此番,他又將矛頭對準中資。其次是被廣泛聚焦的“一馬公司”腐敗丑聞。馬哈蒂爾對納吉布的不滿在“一馬公司”腐敗丑聞出現后溢于言表,將納吉布“拉下馬”甚至成為他親自領銜“希盟”的重要目標。然而,中資的大規模介入及其在“一馬公司”腐敗丑聞緩和中扮演的角色,客觀上幫助了納吉布,這并不為馬哈蒂爾所樂見。
“中國元素”被罕見普遍關注的深層次緣故,則在于馬來西亞等部分東南亞國家對中國崛起,以及中資大規模落地的疑慮。近年來,東南亞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感受越發深刻、明顯,而中資的大規模落地則是一個看得見的體現。中資不但給當地帶來經濟效應,拉動當地經濟發展與促進就業,也造成一系列政治、社會效應,例如中資與執政黨的合作客觀上會被反對黨視為對所在國事務的介入及對執政黨的幫助,中資帶來的技術進步與社會進步又可能被理解為執政黨繼續執政的“合法理由”。如今,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合作進入“提質升級”的關鍵時期,實際上也步入了各種問題的高發期,前一規模量增階段中潛藏的問題,在這一時期可能會變得非常敏感。因而,“提質升級”階段要比以往復雜得多,也難得多。
因此,馬來西亞大選中“中國元素”被罕見普遍關注實際上只是縮影,而在聚焦“提質升級”的當下,中國與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需要拿出更多的智慧和細心來處理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及以更為務實的態度與舉措,來克服相關話題“政治化”給雙邊合作帶來的挑戰?!?/p>
(作者是廣西民族大學馬來西亞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