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
中國栽桑養蠶的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和桑蠶文化。2009年9月30日,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首都阿布扎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通過決議,將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端午節、侗族大歌等22個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

中國的桑蠶生產分布于江浙、四川、湖北和山東一帶,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區。很長一個時期以來,桑蠶收入都是人們重要的經濟來源。清光緒《嘉興府志》在“蠶”條中記載:“禾稱天蠶。謂成敗衣食憑之,關乎天命,因有以天蟲作蠶字。”因為“衣食憑之,關乎天命”,對“天蟲”的飼養自然格外精心,江南的蠶民慣以“寶寶”“蠶寶寶”呼之。除了具體的蠶事生產,在人生禮儀和歲時節日等習俗中也隨處可見寄寓蠶事豐收的文化象征。

關于栽桑、養蠶、繅絲、染色和絲織等整個過程的生產技藝及用到的工具和織機不僅在很多專于農桑的古籍中有記載,在民間也有深厚的積累與傳承。清代的《蠶桑萃編》中提及栽桑時,認為桑樹的分布以“品字形”錯開排列最好,第一行與第三行對應,第二行與第四行對應。樹間空地還可以間種豆黍之類,這樣錯落有致的布局既方便田間管理和采摘桑葉等勞作,又保障了桑地空間的有效利用,增加收成。民間有句農諺:“桑不興,少河泥。”說的就是河湖溝渠的肥沃泥土對桑興的重要。桑農多在立春之前陽氣未上升時施糞肥,保障肥力下沉,桑樹充分吸收營養;枝條萌發前,還需及時修剪。浙江桐鄉地區出產的桑剪遠近聞名,其鍛制歷史已有300多年,鍛制工藝精細,前后有30多道工序,重量、長度和形狀等形制都有嚴格規定,民間用“白果頭,花瓶壺,扯旗盤(意思是桑剪的頭像白果,手捏處像花瓶,剪腳像盤卷的小旗幟)”來描述桐鄉桑剪的形狀特點。桑剪的質量好,使用起來也得心應手。

培育好桑樹,為養蠶提供了必要保障。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美譽的江南地區,還流行“田好吃一年,蠶好用一年”的說法,足見對水稻和桑蠶的仰賴。蠶農對蠶寶寶的培育養護更是不敢有絲毫怠慢,從選種、育種到蠶蟻出,再經歷頭眠、二眠、三眠和大眠四次蠶眠,漸至蠶吐絲結繭,完成一個周期約需一個月左右。

中國傳統的農耕社會大體沿襲男耕女織的勞作分工,因此養蠶、繅絲和絲織等活計主要由女子承擔。她們中的手藝精巧者能抽一絲而剝全繭,蠶鄉大多數蠶娘都能把堿水中煮好的繭子,僅靠雙手就能撐成完整均勻的綿兜。綿兜晾干后,再拉抻做絲棉被和棉衣等。巧手的蠶鄉女子也會做絲線、紡織,做成精美的綾羅布匹。《蠶桑萃編》中詳述了不同水質對繅繭的影響與處理方法:“繅繭,以清水為主。泉源清者最上,河流清者次之,井水清者亦可;如山澗中水,須擇溪中極清者,或流自石罅間;如江邊水黃,宜早數日儲舊缸內澄清,若先未儲存,臨時缺用,成都有沙缸濾水之法……水不清,絲即不亮。”

浙江的杭嘉湖平原地區盛桑蠶業。湖州自唐朝起即為蠶絲的重要產區。明代,湖州蠶絲全國聞名,簡稱湖絲。其中又以產于七里(輯里)村的蠶絲質量最佳,俗稱為輯絲或者七里絲,比一般絲價貴。制作的湖絲有頭蠶、二蠶和末蠶之分,湖絲的質量以頭蠶為上,其中的精品曾一度專為皇帝織造御服所用。湖絲產量多且質量好,曾遠銷日本、南洋等地。湖州雙林綾絹的傳統織造技藝源遠流長。據載,東晉時雙林已盛產綾絹。至唐代,雙林鎮綾絹被列為貢品,并遠銷國外。據《吳興縣志》載,明代雙林鎮的綾絹織品花樣百出,尤以東莊倪姓所織雙龍緞為最佳,專用于朝廷奏本。
杭州出產的杭羅是用純桑蠶絲,用平紋和紗羅組織而成,綢面有直條形或橫條形紗孔,孔眼清晰,質地光滑手感好,多用作帳幔、夏季襯衫和便服面料等,是中國絲綢名產。

早期受生產條件和科學知識所限,蠶農們除了勤謹勞作,還要供奉蠶神等,冀求蠶神保佑蠶花茂盛。隨著技術提升和觀念更新,人們對蠶神的信仰轉淡,以至于無,但在蠶鄉,在一些傳統節日和婚喪嫁娶等儀式中經常能聽到“蠶花”二字,除了跟蠶事生產有直接關聯外,更多地在象征意義上求得蠶事豐收。比如在結婚時,新娘的嫁妝中有蠶笪,用于紡線的棉叉等,帶去象征長青的竹子被稱為蠶花竹……這些讓人時刻都能感受到“蠶花”意象,感受對“蠶花廿四分”(即豐收)的希求。
浙江湖州和嘉興交界地區有清明節游含山、“軋蠶花”的習俗。雖然如今蠶事生產早已不再是支柱產業,但清明游含山這一習俗仍舊保留,人們也由當年主要求神保佑蠶花茂盛轉向多種訴求,同時兼顧踏青、游玩等樂事。“軋蠶花”的“軋”是指人擠來擠去的往來頻繁熱鬧,以這樣的稠密討蠶繭多多的吉利。

蠶鄉人口中常說的“蠶花”,多指蠶的收成,有時也指蠶娘頭戴的絹花。這種絹花是用彩色紙或絹等剪出花瓣,用塑料、金屬絲等做花托、莖干。游含山時買來戴上,回家插到蠶室里,俗信,有了來自廟會上的蠶花保佑,可望蠶事豐收。
杭嘉湖地區至今仍有“清明大如年”的說法,在清明期間會有很多約定俗成的儀式,比如請公公(拜神仙)、拜太太(祭祖先)和上墳等儀式。請公公和拜太太的供品中有一些跟求蠶事豐收直接相關,比如用糯米粉和一種草頭揉和,做成繭子形狀的繭圓子和困貓等。繭圓子是橢圓形的、形狀像繭子又比繭子稍大一點兒的食品。除了青綠色,還有只用糯米粉不加草頭做成的白色繭圓子。青白兩色繭圓子一簇簇堆放,俗稱“繭山”,繭山上再繞以細長的用米粉搓成的長條“絲”,意謂蠶繭豐收、繭絲綿長。“困貓”則是用米粉做成的睡眠中的貓,希望家中嬰兒能像困貓那樣安穩多睡,從而保障大人能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務力于蠶事。

如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改變,蠶事生產和節日禮俗等方面的信仰觀念也趨于淡化。近十余年來,隨著國內外不同層面對非物質文化的重視,傳統桑蠶絲織技藝也重新得以重視,煥發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