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
【摘 要】目的:關于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治療中,應用繩帶捆綁技術的價值探討。方法:選取40例在我院進行疾病診斷與治療的患者,進行研究,給予所有患者常規的康復治療方案,之后分組對于其中的觀察組再次使用繩帶捆綁技術,記錄比較兩組患者的疾病康復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在繩帶捆綁技術的干預下,癥狀獲得極大的改善與好轉,較之于對照組的數據,差異大,有意義,P<0.05。結論:繩帶捆綁技術對于此類疾病患者身體肢體功能恢復,異常步態情況可以做以有效的調整,患者疾病恢復效果好。
【關鍵詞】腦梗死偏癱;康復治療;繩帶捆綁技術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1-03--01
腦梗死,屬于目前臨床一種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類型,發病后,如果未及時進行治療,會影響患者的中樞神經,使得病患的肢體功能、日產生活行為能力有著較大的不利影響,因此有著較高的致殘率。罹患此類疾病的患者需要在發病早期就醫進行疾病的詳細檢查,積極接受醫生的康復治療,有效的控制病情的惡化發展[1]。繩帶捆綁技術,屬于一種輔助康復治療法,是提高康復治療有效性的常用手段,基于此,本文選取確診為腦梗死偏癱的40例病患作為臨床疾病干預研究的對象,分析繩帶捆綁技術對于該疾病患者病情恢復的療效。全文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患有腦梗死偏癱病患,共計40例來研究。經過醫生和影像學手段檢查結果的分析,可知所有的患者均符合臨床腦梗死偏癱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中男性、女性人數分別為22例、18例;患者的年齡處于50~80歲之間,平均年齡在(64.8±2.4)歲;本次治療的方案有兩種,將患者按照方法的差異分組,對上述的臨床基本資料做以比較,結果差異不大,P>0.05.
1.2 方法
待到患者的疾病的確診后,對所有患者均要施行康復治療。在患病后,針對站位、坐位、臥位的不同,指導患者進行平衡性、關節活動、肢體抬高舉起,以及上下樓梯的基礎性鍛煉,每天訓練的時間約為50分鐘,每天鍛煉2次即可;在病患的足運感區、感覺區、運動區,使用頭針進行針灸康復治療干預,病患每天接受半小時的治療。病患接受連續1個月的治療,記錄為一個觀察療程。觀察組患者,在康復治療的基礎上,需要使用繩帶捆綁技術,在該組病患進行的上下樓梯、平衡性等的鍛煉中進行應用。捆綁帶均為松緊帶,有著較強的彈性,病患需要取坐位進行捆綁。帶子的一頭,需要置于腳趾外側的部位,纏繞幾圈后,患者可以站立起來進行平衡性的練習,拉緊帶子從病患腿后繞到前方膝蓋處纏繞,再拉緊帶子至腰部再次從后向前纏繞,以此將帶子的末端固定在病患的腰部。捆綁帶在患者每天2次的訓練治療中,要一直使用,期間觀察患者是否有異常表現,如有停止要及時取下。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身體各項功能指標,使用FugI-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BartheI指數,以及Berg平衡量表進行綜合性的評價,以及在患者治療結束后,記錄患者的步速、一段時間內的行走距離等數據,進行兩組之間的數據對比研究。
1.3 統計學方法 將所得數據經SPSS.19統計學軟件實施相應分析,計量資料經()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經n(%)表示、檢驗,當數據對比結果P<0.05提示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個療程治療結束后,結果可知兩組患者三項肢體評分較之于治療前差異不顯著的數據,治療后有著一定的改善,其中觀察組的數據結果較接近于標準值。同時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行走速度等數據較好,表明該組患者肢體功能獲得良好的恢復,數據與對照組的進行比較,有著統計學意義的巨大差異性,P<0.05.數據參見表一:
3 討論
腦梗死偏癱患者,在疾病干預期間,身體容易出現踝內翻、足下垂等行走時的異常表現,對于患者日常生活的正常開展影響較大,因此在治療中,需要將康復治療的重點放在步態異常的調整方面。在以往的治療中,通過運動訓練和針灸可以對受影響肢體進行功能性的調節,但是由于治療時間較短,無法對病患的肢體進行直觀異常的改善,或者改善后維持的時間較短[2]。而在現階段的治療中,使用具有良好彈性的捆綁帶,可以給踝關節施加壓力,進而促使踝關節可以在鍛煉中,主動的對肢體進行施壓,此時促使各項功能的快速恢復,患者身體的肌肉群逐漸會變得緊實,進一步促使肢體平衡功能,以及定向能力的提高,最終使得肢體能夠在中樞神經的控制下良好的進行活動,該法對于治療的效果而言,助益極大。在本文的研究中,即就有20例觀察組患者應用上述方案治療疾病,效果好,因此值得在臨床積極的進行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劉學燕.腦梗死偏癱患者護理中康復訓練指導的應用[J/OL].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7(S1):579.
關文標,陳海燕,李安民,劉剛,歐陽升,郭瑩穎,胡紅霞.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成本-效果評價[J].內科,2011,6(02):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