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琪 王建萍 韓子龍 阿斯亞
【摘 要】目的:研究在腦卒中認知障礙的治療過程中,使用綜合訓練干預對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4月到2017年7月來我院就診被確認為患有腦卒中認知障礙的病人114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使用注射用奧拉西坦進行治療,觀察組在這一基礎上增加使用綜合訓練干預,對比兩組病人治療效果的差異。結果:對照組病人的MMSE評分從13.82±4.71變為了20.15±4.56;FIM評分從34.78±21.01變為了59.68±13.25;觀察組病人的MMSE評分從14.11±3.65變為了25.87±3.41;FIM評分從34.65±19.65變為了73.54±11.56。兩組數據的差異明顯,P<0.05。結論:通過使用綜合訓練干預,能夠有效提升腦卒中病人認知障礙的康復效果,可以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綜合訓練干預;腦卒中認知障礙;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2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1-03--01
引言:腦卒中認知障礙會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會因為神經損傷導致病人的運動系統、感官、語言等造成障礙,不僅造成日常生活能力(ADL)下降,還會引發一系列心理問題,進而導致其社會生活狀態受影響。單單使用奧拉西坦等藥物治療往往效果不佳,因此需要使用科學的鍛煉方案,提升病人認知功能的康復效果。基于此,本文通過對114例腦卒中認知障礙病人行兩種治療模式,對比研究了綜合訓練干預的實際效果,以下是研究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到2017年7月來我院就診被確認為患有腦卒中認知障礙的病人114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有57人,有男性病人32人,有女性病人25人;病人的年齡分布在51.4歲到76.8歲,平均為61.4±5.7歲;其中有33人是腦梗死引發病癥,有24人是腦出血。觀察組有57人,有男性病人34人,有女性病人23人;病人的年齡分布在50.7歲到77.9歲,平均為62.1±5.9歲;其中有35人是腦梗死引發病癥,有22人是腦出血。兩組病人的基本資料和患病情況沒有明顯的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使用注射用奧拉西坦進行治療,規格為1g,企業名稱: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地址:石家莊經濟技術開發區海南路99號;用法用量:靜脈滴注,每次4~6g,每日一次,用前溶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100~250ml中,搖勻。可酌情增減用量,用藥程為2周~3周。
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使用綜合訓練干預,引導病人掌握日常生活技能,例如更換衣物、大小便、洗臉刷牙、坐輪椅、上下樓梯等日常生活,還需要監督病人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注意健康作息、飲食,適量運動,少看電視,多進行腦力活動,并提升其感知力,例如聽音樂、下棋等。
1.3 觀察指標 在治療前后觀察記錄病人的簡易智力狀況檢查量表(MMSE)評分,主要分為7個方面,共30個項目,當總分數在27到30時,則正常;小于27分,則為認知功能障礙:在11到26,則為輕度;在10到20,則為中度;在0到9,則為重度。使用功能獨立性評定量表(FIM)檢查病人的生活能力恢復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版本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用()表示評分數據,使用t進行檢驗,用P表示數據的差異,當P<0.05時,兩種治療方式數據的差異十分明顯。
2 結果
2.1 MMSE評分 兩組病人的 MMSE評分變化情況如下表1所示,兩組數據的差異明顯,P<0.05。
2.2 FIM評分 兩組病人的 MMSE評分變化情況如下表2所示,兩組數據的差異明顯,P<0.05。
3 討論
腦卒中認知障礙是一種嚴重影響病人日常生活的病癥,目前還沒有十分有效的藥物,在臨床上一般使用中藥、西藥、針灸等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治療[1]。除此之外,病人認知障礙的康復受其活動行為的影響較大,因此需要使用訓練干預,提升其身體機能、生活能力的康復效果[2]。在本次研究中,經過治療,對照組MMSE評分增加了7.85±4.77,FIM評分增高了25.14±15.58;觀察組MMSE評分增加了11.68±3.69,FIM評分增高了39.84±14.52。由此可以看出,綜合訓練干預聯合奧拉西坦具有提升腦卒中認知障礙的康復效果,可以在此類病人的治療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張陽, 唐巍, 宋小鴿,等. 針灸聯合認知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認知障礙效果的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J]. 上海針灸雜志, 2015(10):1013-1020.
金丹, 楊孟香, 全紅梅. 多奈哌齊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血管性認知障礙的效果[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5, 9(24):279-280.
徐豐, 王愛華, 尹明慧,等. 奧拉西坦配合認知訓練對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的臨床觀察[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5(4):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