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紅 賴敏 汪文俊 朱凱欣
【摘 要】為了更好的掌握高職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提升學生心理素質。本調研通過自編問卷對吉安某高職院校學生進行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貧困摸底調查、心理狀況、對策研究。問卷調查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問卷945份,其中有效問卷924份,有效率為97.8%,運用SPSS數據分析軟件對有效樣本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該校貧困生比例高相比其他地區較高,貧困生比例為25.60%,特困生比例為6.4%;從總體情況上講,貧困生情況呈現“三高兩多”格局特征。(2)該校貧困生在自卑、焦慮、人際關系等方面存在問題,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迫切,且71%的學生認為對貧困生群體進行心理輔導是非常有必要的;(3)應從社會、學校、學生以及家庭等多個層面入手,探究相關心理輔導策略,從而全面及時有效地為高職貧困生解決心理困惑。
【關鍵詞】高職貧困生;心理狀況;對策
【中圖分類號】R6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1-03--01
高校貧困生,是目前國家、社會、高校等共同高度重視和關注的對象。高職貧困生承載著家庭的壓力,且高職學生的現實社會地位不高(社會認可度不高),造成學生不僅身負沉重的經濟壓力,還承受諸多精神壓力,因而更容易受到困擾。出現心理失衡,包括自卑、焦慮、人際關系等方面,甚至敵對、輕生等心理問題。近年來,越來越多學者致力于貧困生研究,對他們進行有效心理輔導,幫助他們實現身心同步的良好發展與成長,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進學校穩定發展,是我們在新時期亟須探討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1 調研基本情況
1.1 調研思路
2 調研過程與方法
本調研工作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本次問卷的發放包括問卷的設計、發放、回收、數據導入與分析等過程。主要是對貧困生基本情況的調查,本階段采取抽樣調查,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問卷945份,其中有效問卷924份,有效率為97.8%,運用SPSS數據分析軟件對有效樣本進行分析。
3 貧困生結果與分析
3.1 貧困生調研結果
根據所回收的有效問卷,關于貧困生基本情況調查部分,運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得出以下調研結果:
(一)學校貧困生分布情況
該校學生來源主要有本市、江西省內其他市及江西省外三部分,其中只有2.4%來自省外,大多來自本市。其中來自本市的53.30%學生來自非貧困縣,37.20%學生來自貧困縣,奠定了該校貧困生基數。根據以上調研結果顯示,該校貧困生比例高。
多元化貧困生來源。貧困生形成原因多樣、生源地多樣,90.5%學生來自于本地,其中37.2%來自于貧困縣,絕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由于各種外因(如自然環境)導致貧困生來源復雜化多元化。
3.2 貧困生心理狀況
由于該校高職貧困生中的大部分來自相對比較貧困、閉塞、落后的貧困縣,他們有的自卑、焦慮,思想行為與群體格格不入,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1)自卑與自尊心理并存。自從1999 年開始,我國高校實行擴招政策,學費金額在不斷上漲,不少貧困家庭需要到處借錢來上大學。當貧困生進入高校發現貧富差距如此顯著,從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同時他們不愿公開真實的家庭困難情況,這恰恰說明,高自卑感的背后又同時存在強烈的自尊感。(2)家庭與社會雙重壓力產生的焦慮。從社會上看,本科就業難,專科更難;加之由于制度不完善,使得一些高職貧困生覺得前途渺茫。高職貧困生從一進校門即擔負這家庭的希冀,但常因生活困窘、兼職等導致工學不能兼顧,從而焦慮不安。(3)人際關系不暢卻渴望交流。貧困生比其他學生表現出內斂、敏感、自我封閉,孤獨等方面,周圍人不經意的話語和舉動,在他們眼里可能會有其他的解讀。(4) 適應障礙與心理建設。相當一部分貧困生因為學習基礎差,不會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所學知識與實踐技能,產生畏懼心理;又希望爭取專轉(升)本的機會,進入院校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學生對心理輔導的訴求較強,71%學生認為針對貧困生的心理輔導課是非常有必要的。
4 高職貧困生應對策略
4.1 從政策方面看,健全貧困生的相應資助制度
國家和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出臺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包括教育部、財政部等有關部門的上調普通高校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建立從高中到大學的貧困生資助體系等。同時各個高校建立和完善包括“助、勤、獎、貸、減、補”以及新生的“綠色通道”等資助大學生的政策體系。
4.2 從心理層面看,開展多樣化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地位提高,設計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體系,對課程、心理輔導、危機干預等方面做好充分準備,并對學生心理水平進行評估與檢測。
其次,完善心理輔導體系。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推廣,除了開設心理學課程之外,可以利用網絡、廣播、團體輔導等形式幫助他們掌握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再者,通過新生普查,篩選重點關注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對貧困生群體進行相關心理咨詢和輔導,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建立健全危機干預機制,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網絡體系,及時干預,防微杜漸。
4.3 從家庭和學生個體方面著手,提升心理素質
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需深入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充分理解學生,調動家庭和社會的力量,讓學生得到全方位的關心和支持。通過教師、家長、學生一致配合,公共努力,建立支持系統。
高職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在新時期,學校心理工作者結合自身教育工作實際,針對高職貧困生的身心特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提高高職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做好高職貧困生助困工作,不斷加強高職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快樂成長和學習。
參考文獻
陳莉. 大學貧困生的心理問題與對策[J]. 涼山大學學報,2002.
[2 薛浩. 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 教育與職業,2006(11).
梁瑛楠.高職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J].繼續教育研究,2008(2)
侯杰. 大學貧困生“心理貧困”問題和對策探析[J]. 高教管理,2008(2).
周春燕. 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形成原因及教育對策[D].蘇州: 蘇州大學,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