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許歡
在實驗室信息化建設推行中,電子檢測報告始終是無法繞開的話題,雖然電子檢測報告剛推行時并未引起過多關注,但近些年電子檢測報告因防抵賴、防假冒、防篡改、高效率、低成本、易使用等優勢,使它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3月30日, 2018中國TIC行業資本對話會議在北京舉行。如今,中國第三方檢測行業進入了全新階段,既要迎接新的發展機會,又要面臨成長的重要課題,尤其起步不久的新機構,尚在尋找方向。資本與整合的契機,是眾多民營檢測機構即將面臨的選擇。
今年,國家推動機構改革,檢測行業的未來走向最為業內所關注,論壇上,國家認監委實驗室管理部主任喬東也提到了國家機構改革給行業帶來的影響。他表示,資本的討論,離不開政府部門的管理,檢測機構要為社會服務,就需要遵守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這項政策,否則就是違法的。
兩會以后,質檢機構的改革力度比較大,新組建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把工商、質監、食藥及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起來,這對檢驗檢測機構是好消息。未來在行政許可這一項,會重點突出檢驗檢測。目前眾多行政許可制度,大多重復設置,要怎樣協同這些制度,逐步統一成一套許可,是政府部門從制度上需考慮的問題。我們在研究資本時,不能忽略政策,如果政策不接地氣,就會給行業帶來很多約束。
今年1月,《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中關于提升質量管理體系的問題,明確指出了行政許可制度要體現5個簡化:一是簡化程序,二是簡化環節,三是減少時間,四是減少收費,五是減少申報材料。這也為檢驗檢測行業的整體發展提供了保障和促進。我們政府部門也需要檢驗檢測機構與投資者一起,把行業秩序維護好,使行業朝著正能量方向發展。
在TIC私董會聯合創始人王斌看來,無論是簡化手續還是降低成本,對檢驗檢測行業都是一大利好,政府部門的出發點是為了行業發展,因為有這些利好政策,投資方也會更加青睞這個行業。
歐陸科技集團中國區董事長秦殊涵表示,資本投資檢驗檢測行業確實非常謹慎,因為資本和民營檢測機構對接難度很大,中信資本至今還未投入國內任何一家民營檢測機構,可想而知中間的鴻溝有多寬。作為民營檢測機構,該不該與資本對接,先要清楚自身價值及優勢是什么?整合過程中,愿不愿意放棄一些利益,做出一些犧牲,這些都要想明白。
尤其現在行業比較分散,同質化服務使價格走低、客戶價值降低,因為都在用同樣的標準、同樣的設備、在市場上挖同樣的人,利潤水平在不斷降低。過去,行業利潤能達到25%~30%,這兩年已降到了20%。如果市場沒有良性管理,或沒有資本幫助,繼續走低,就會進入惡性競爭。整合可以使行業回歸更好的利潤水準。
這些年,不管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增長壓力越來越大,這種情況下,收并就成了企業比較通行的做法,因為小公司靠自身發展會越來越難。過去,小公司主要服務低端客戶,客戶經常砍價,但大公司服務高端客戶,對價格沒那么敏感,同樣工作8小時產出更高。因此整合會讓小公司的利潤得到增值。
中信資本副總裁秦劉偉說,我們每年都會見幾百位企業家,了解里面的一些共性規律,能夠給民營機構戰略上的審視。國際檢測機構最終能成為大公司,主要是歐盟市場統一所帶來的整合契機。我國檢測行業分散有其歷史原因,并不是小公司不好,其實小公司有自己的細分市場,足夠讓它存活下來。如果從諸多國際大公司成長來看,有50%的增長都來自并購,主要是因為這些小而美的公司在細分市場做得非常好,但它沒有平臺價值,所以只能是一個好生意或可投資的資產。
中國的檢驗檢測市場,民營檢測機構是相對弱勢的群體。國有檢測機構因有政府賦予的公信力,自帶品牌價值;外資檢測機構又擁有國外客戶和成熟的運營經驗。相對而言,民營檢測機構的競爭優勢并不明顯。但秦劉偉認為,在現有的競爭格局下,民營檢測機構在市場上非常活躍,也促進了行業競爭,其最核心價值是服務意識比較好,但不足之處也很多,這也是它的風險所在。
其薄弱之處主要體現在:一是因檢測行業是新興行業,創業者都很年輕,股權結構也相對比較集中;二是人和資產無法分離,投資人擔心被騙;三是民營檢測機構運營管理比較薄弱,引進外資業運營高管難度大;四是民營檢測機構戰略思考較少,很多機構業務過早多元化,戰略思考不清晰。他舉例,如果是兩家同樣營收5000萬元的檢測公司,一家只做一個品類細分,總共營收5000萬元;另一家做5個品類細分,每個營收1000萬元,我會選擇只做一個品類營收5000萬元的公司。因為做一個品類雖然風險高,但它在行業內集中度高,戰略比較清晰。
而國外,公司資產和人是分離的,公司的價值屬于公司系統,而不是附在創始人身上。國內則剛好相反,人和資產無法分離,所以不好說估值多少。到底該怎樣給中國檢測機構估值,其實這也是為何中信資本到現在都沒投民營檢測機構的原因。
民營檢測機構對接資本時,也要想明白融資的目的是套現還是解決資金短缺,或服務股權激勵。不同的目的,對資本的選擇會不一樣。比如,一家公司創始人占股90%以上,管理層則沒有人占股超過0.5%,創造價值的人反倒沒有更多股權,顯然公司創始人股權非常集中。解決方案主要有兩個:一是讓創始人套現,把資產進行配置,因為創始人80%的財富在公司里,他有套現需求;二是建立經營管理層,讓經營管理層增持股份,這也是資本可以做到的。
此外,還要看企業發展到什么階段。如是初創期,商業模式已經完善,就按部就班向前發展;如是成熟期,就選能真正幫公司做事的投資人,但一定是大股權交易。而且還要看投資人思路是不是和你一致,如果不一致,可能就不太合適。所以,在一開始想明白這些問題非常重要。檢測行業的最大壁壘是在運營管理上,健康的檢測公司并不缺錢。
秦殊涵也提醒中小檢測機構,面對資本時,中小檢測機構運營管理越正規,跟資本對接時麻煩就越少。同時這也是雙刃劍,因為短期內利潤會降低,但是不正規的運營管理與資本的合作會越走越遠,從長遠來看,弊大于利。
“作為資本,無論投多少錢,都不是來做老板的,就是來賺錢的。”秦劉偉表示,“在持有期上,我們希望時間久一點,如果只是兩三年的周期太短了,尤其對檢測行業,5~8年更合適,中信投資的持有期平均都在5年以上。”
華測檢測董事長萬峰稱,華測上市到今年正好9年,之后便沒有看到任何一家純民營檢測上市公司,這說明中國民營檢測機構還未成長起來。所謂資本和檢測的結合,需要很長的周期來看,比如有沒有達到戰略目的,有沒有讓公司持續增長,這才是檢驗并購成功與失敗的根本。
并購里涵蓋的風險很多,但最大的風險是創始人風險,這也是萬峰目前最大的困惑。有人把企業百分之百賣了以后,仍覺得企業是自己的,還要一直管這個企業,不肯把客戶交出來。坦白說,這不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因此這也是一項高風險、失敗比成功的比例高很多的事情。
其實無論是國際并購還是國內并購,對報表真實性的壓力都很大,國內并購最大困難是假報表、利潤不真實。雖然海外并購會有法律糾紛,但海外公司賬戶的真實性會好很多。中國并購的春天還遠沒有到來,因為中國從來沒有過經濟危機,中國的企業都沒有經過寒冬。
盡管華測開始就把國際化作為夢想,但華測的國際化道路走得非常坎坷。不光是國際并購,國內檢測并購也走得很坎坷,我覺得做控股型并購,一定要有管理,沒有管理能力遲早會出問題,僅僅基于信任會很困難。華測走到今天,沒有成功的經驗,只有體會和教訓。
但檢測行業現金流比較好,能夠用自有現金流支持長期并購,行業巨頭都是通過并購壯大的,沒有企業能脫離這個趨勢。我們只有更好地前行,摔倒了爬起來,吸取教訓再繼續走,這也是企業長大的必由之路。但目前華測仍然會把主要業務放在國內,因為我們更熟悉本地市場,能夠靈活解決政策變化,相較外資機構這是我們的優勢。
所謂國際化在我看來只是中性詞,它并不代表高端,國際化做得最好的是歐洲的一些國家,因為本國市場沒那么大,只能走國際化。美國沒有走國際化,也是因為它國內市場比較大。但我們為什么要考慮國際化,因為我國正處在新的發展階段,“一帶一路”使中國企業走出去,預示著中國企業走國際化的機會是客觀存在的。
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展部總經理彭濤則認為,“投后管理是最難的。”未來蘇交科集團在投后管理上還將面臨跨語言與文化的融合、公司治理機制、系統整合、人員穩定性等問題,這些都是不小的挑戰。在北京華夏力鴻商品檢驗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向利看來,未來檢測行業還將發生很多變化,因為國家要釋放出大量的市場份額,社會對質量的整體要求以及國家和消費者對質量的要求,也會釋放出更大的市場空間,而能保存實力,經得住嚴寒更為重要。
此外,未來我國檢驗檢測行業還會進入下一個高速發展期,全世界最優秀的檢驗檢測機構一定在我國產生,因為檢驗檢測最大的市場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