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雪霞 胡庭輝 黃嬪 彭麗紅 龔小玲 管佩佩
蠶絲含18種對人體有益的氨基酸,有“人體第二皮膚”的美譽。蠶絲內部有38%以上是空心的,保暖性好,民間有著“一斤絲三斤棉”的說法。不少商家為降低成本,經常會以次充好,損害消費者的權益。如何辨別蠶絲被的真假?怎樣才算優質蠶絲被?本文對蠶絲被的絲綿長度、纖維成分等進行了測試。
市場上常見的蠶絲被有桑蠶絲被和柞蠶絲被。從蠶的飼養條件看,桑蠶是蠶農把桑葉從桑園中采摘回來,全齡期都在屋里飼養,又稱家蠶,家蠶吐的絲即是桑蠶絲。桑蠶繭小而潔白,抽出的蠶絲纖維白而較細、品質好,其材料制出來的蠶絲被叫桑蠶絲被。柞蠶除小蠶期可以在家里飼養外,其他齡期都在山上的櫟樹上放養,所以又稱野蠶,柞蠶吐的絲即是柞蠶絲也叫野蠶絲。柞蠶繭較大,為淡褐色。抽出的蠶絲纖維較粗、顏色微黃、品質相對差一些,其材料制出來的蠶絲被叫柞蠶絲被。
參考國家標準GB/T 24252—2009《蠶絲被》,標準中規定蠶絲被可分為三個等級,即優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1]。優等品和一等品填充物中,蠶絲含量應為100%,稱它為純蠶絲被。合格品的蠶絲含量至少應達到50%及以上,稱它為混合蠶絲被。填充物中蠶絲的含量少于50%,則不能命名為蠶絲被。同樣質量的蠶絲被,純蠶絲被比混合蠶絲被貴,填充物含絲量少于50%就不是蠶絲被了。
蠶絲被是蠶繭下腳料綜合開發利用的產品。雙宮繭是次繭中的一種,它是兩個以上的蠶寶寶靠得太近了,一起結出來的繭,很難理清頭緒,不適合抽絲。但雙宮繭制作出來的蠶絲被彈性好、蓬松度高,也無需縫制,只需少量的固定點使被胎不跑位,是制作蠶絲被的佳品,其材料制出來的蠶絲被叫雙宮蠶絲被。也有很多廠家為了節省成本,往往會采用較差的蠶繭或絹絲的下腳料打碎加工制成絲綿,再經過漂白處理,由于其絲質短,需經過全面縫制才能制作成“絎縫蠶絲被”。
手工蠶絲被是指絲綿靠人工制作完成的蠶絲被,這種手工絲綿兜生產技術效率較低,手工絲綿兜因全是雙宮繭,絲質好,加工過程中接觸的化學物質相對較少[2]。機制蠶絲被,是指絲綿靠機器生產出來的蠶絲被,它是將大量蠶繭通過機器設備抽絲壓片,碾制成絲綿。其優點是加工快、產量大、成本低、手感滑,品牌店為實現規模化生產,多數采用機制桑蠶絲。
蠶絲被胎是采用“全幅網疊”生產工藝,采用橫豎層疊的立體構造,有牽一絲動全身的特性,所以絲綿的長度是衡量蠶絲被品質優劣的重要指標之一。優質蠶絲光澤度高、有垂墜感、絲質較長,制成的蠶絲被全幅縱橫分布成網狀,不易發生位移變形。劣質蠶絲看上去沒光澤、絲質較短、雜質較多,用手輕輕一拉就有部分纖維被分離,在睡眠時被腳蹬易成團。GB/T 24252—2009中指出:蠶絲被絲質按其纖維長短分為長絲纖維(天然蠶絲切斷很少)、中長絲纖維(長度基本在25cm 及以上)和短絲纖維(長度大多在25cm以下)3種[3],對于蠶絲被來說,絲的長度越長越好。同時要觀察被胎中存在絲筋的情況,絲筋是多根蠶絲平行伸直,在被胎中并結形成寬度達到5mm及以上、長度達到10cm以上的條狀絲綿。絲筋越多,品質越差,這也是區分優等品和一等品的判斷依據之一。
蠶絲被一般都有個拉鏈開口,選購時可觀察到內部的蠶絲。由于蠶絲被的原料價格昂貴,現很多產家會采用外面包裹一層薄薄的蠶絲,內采用其他纖維夾在蠶絲被中間,觀察口處再放一些蠶絲,從而降低蠶絲被的生產成本。在測試蠶絲纖維成分時,取樣部位要按標準取具有代表性的部位,從而提高試驗結果的準確度。
3.2.1 燃燒檢測方法
蠶絲燃燒時不具延燃性,與火焰分離時即停止燃燒,伴有燃燒頭發散發出的蛋白質焦味,按壓灰燼易粉碎(圖1);纖維素纖維具有延燃性(圖2),伴有燒紙的味道;如果被胎中含有化纖,燃燒時殘留物有結塊現象(圖3),伴有燒塑料袋等氣味。
圖1 蠶絲灰燼按壓易粉碎
圖2 纖維素纖維延燃性
圖3 化纖殘留物結塊
3.2.2 顯微鏡檢測方法
在燃燒測試方法的基礎上,采用顯微法觀察纖維縱向形態才能確定其纖維成分。如樣品伴有燃燒頭發散發出的蛋白質焦味,還需觀察纖維縱向形態。羊毛纖維的表面粗糙,有鱗片(見圖4);桑蠶絲纖維的表面平滑有光澤(見圖5);除此之外,市面很多產品命名為絲綿被,很多消費者都會跟蠶絲被聯想在一起,其實并不然,如纖維燃燒時伴有燒紙的味道,表面平滑,有清晰條紋(見圖6),就是粘膠纖維而不是蠶絲。
圖4 羊毛纖維
圖5 桑蠶絲
圖6 粘膠纖維
蠶絲是蛋白質纖維,將蠶絲放入含有次氯酸鈉溶液中,完全溶解就是100%的真絲。如樣品是含兩種纖維以上的混合物,則需基于組成纖維選擇相應的溶劑,依次溶解,從溶解前后的重量損失中計算出溶解的組分的含量百分率來確定被胎中的含絲量。
被胎中含雜率是影響絲綿品質、評判蠶絲被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GB/T 24252—2009中指出優等品的含雜率≤0.1%,一等品含雜率≤0.2%,合格品的含雜率≤0.5%[2-3]。絲綿中的雜質有異物、碎纖維、粉塵等,對試樣進行檢測,碎纖維和粉塵可采用抖落方式,異物可采用目測和手工挑選,然后對雜質進行稱重,計算出絲綿中的含雜率。
有的廠家為了降低產品成本,會使用劣質繭、低廉下腳料來制作蠶絲被,為了掩蓋其顏色不勻,使用增白劑進行漂白制成絲綿。廠家也會因客戶不了解柞蠶絲,使用增白劑對淡黃色的柞蠶絲進行處理,使客戶更容易接受柞蠶絲被。漂白的產品容易造成化學藥品的殘留,影響人體健康。如果把絲綿放在紫外燈下進行辨別,添加增白劑的熒光亮度跟蠶絲含有天然熒光存在明顯區別,結合觀察蠶絲纖維的長度,短纖維比長纖維添加增白劑的可能性大,也可同時對蠶絲被有害物質進行辨別,來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蠶絲被填充物均勻程度是反映被子的厚薄均勻性,是評判蠶絲被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GB/T 24252—2009指出優等品要求填充物厚薄均勻,差異率不大于10.0%;一等品要求填充物厚薄均勻,差異率不大于20.0%,合格品要求厚薄差異率不大于25.0%[2-3]。由于蠶絲被的生產工藝,一般被角會比被中間更飽滿。經長期試驗總結:在被胎中間均勻取8塊20cm蠶絲被試樣的均勻程度較好,在被胎四角各取一塊20cm樣品的均勻程度較差。
新的蠶絲被芯有天然蠶繭的味道,使用前可先在陰涼通風處進行適度晾曬,不要把被子放在烈日下長時間暴曬。晾曬過程可用手輕輕拍打和適當翻轉,保證蠶絲被干爽、蓬松。
蠶絲被胎不可水洗,使用后要把被套分離開來清洗。存放之前要晾曬一次,排除蠶絲被內部的濕氣。不可使用壓縮袋收藏,最好以原包裝袋包裝,不可在蠶絲被里邊放樟腦丸以免污染蠶絲。存放時,不可在蠶絲被上存放重物,以免引起蠶絲被變薄變硬。使用多年之后,可以拿到專業的蠶絲被生產機構進行翻新,提高蠶絲被的蓬松度。
蠶絲被是優質的御寒物品,可以提高人們的睡眠質量和生活品質。在購買的時候,看似相同的蠶絲被,價格卻存在巨大的差異。本文通過對蠶絲被種類進行分析,講解蠶絲被胎的檢測技術,并提出了相應的保養方法,讓消費者更加了解蠶絲被,在購買時更有信心。同時也指導生產企業,一定要了解市場需求,按照標準要求生產,切記多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上思考,在保證產品質的同時也能加強品牌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顯梅.淺談蠶絲被的鑒別技術與保養方法[J].廣西蠶業,2013,50(2):50-52.
[2]GB/T 24252—2009 蠶絲被[S].
[3]廖森泰,肖更生,劉學銘.蠶桑資源綜合利用實用技術及規程[M] (第一版)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