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凡
兩年前熱播的高分國產劇《小別離》因聚焦孩子教育、留學的社會熱點而受到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精準地戳到了時代的痛點、受眾的痛點:房子和孩子,是城市中產最要害的利益關切,是這一階層構成和身份認同的基礎,同時也是他們焦慮的來源。
《小別離》中的70后父母均屬于中產階層,而他們都存在子女教育的焦慮。地產商父親可以不在意孩子的成績,只要把孩子送出國,鍍金回來接手家族企業即可;社區醫生和出租車司機的家庭只能指望學霸女兒自己奮斗逆襲,實現向上流動,別無他法;而公司高管和眼科醫生組成的典型中產家庭則處于兩者之間,對女兒實施“虎媽”式的高壓教育,而當發現收效甚微還影響女兒的身心健康時,他們也便轉而選擇把女兒送出國,利用他們力所能及的教育資源,幫女兒規避殘酷的競爭,走一條“捷徑”。
《小別離》折射出中產階級對教育的焦慮,從中國不斷高企的學區房價和愈發火熱的補習班,便可一窺全貌。
近幾年,讀私立學校和出國讀書似乎也越來越成為新中產階級的家庭標配,而這些都需要高昂的費用做支撐。
孩子的教育問題集中反映了中產階級的焦慮情緒。中產階級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繼續接力,向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躍遷,為此他們不惜重金,讓孩子去上各種輔導班,學習各種才藝和禮儀,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就會轉而擁抱階層固化,希望孩子至少可以繼承自己的中產階級身份,為此他們不惜擱置自己的價值觀,他們會堅定地反對異地高考,將招收農民工子女的學校貶稱為“菜場小學”,唯恐避之不及。
中產階級的孩子,也許是學業壓力最大的一個群體,這源于他們父母內心深處巨大的不安全感:畢竟,與社會上層相比,他們的孩子輸不起。
社會環境變了,對待教育問題的策略是不是也要跟著改變? 70后、80后的父母們面對的,是一個教育資源相對匱乏且嚴重分布不均的現實,生源從初中開始就不斷分流,教育、學歷的斷層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清晰,寒門確實很難再出貴子,無論是買學區房,還是送孩子出國留學,家長的教育投資包括家長掌握的社會資源,對孩子的未來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以“留學潮”為背景的《小別離》中,不乏對現行的應試教育制度的反思。黃磊扮演的男主角就曾指出,他在學生時代學習的拋物線、反比例函數,學過之后就都忘記了,自己也搞不懂當初學這些到底有什么用。海清扮演的妻子則道出了作為父母的無奈:“對不起,考試,它考這些。”面對這樣的現實,她也只能寬慰女兒,說希望她的孩子不用再學這些用不到的知識。然而比這種標準化的應試制度更根深蒂固的,是人們對所謂成功和幸福人生的標準化理解,即便家長為孩子選擇了高考的替代方案,避開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殘酷競爭,卻避不開那種“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一輩子就完了”的思維局限。接受教育,本來源于一種自我發展的需要,通過適當的方式,挖掘和實現自身的潛能和創造力,然而在現實中,教育卻難以擺脫功利的色彩。
這大概就是為什么很多觀眾從這部教育題材的電視劇中,看到了城市中產的集體焦慮,看到了這一階層特有的壯志雄心與不安全感。孩子是他們完成接力式向上流動的希望,同時,對于“下墜”的恐懼又暴露了他們的軟肋,使他們傾向于鞏固現有階層地位這種更為保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