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夢桐
今年年初,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文章刷屏了朋友圈,作者用2.6萬字詳細地記錄了岳父從一場“小感冒”到去世的全過程。
看似精英的中產階層家庭,卻在片刻間大廈將傾。而這種生活突然失去控制的感覺,也正是引起中產們焦慮的原因。
“一夜返貧”對于中產階級來說并不是個例,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我們應該做哪些準備?我們應該配置多少資金來用于醫療呢?
“ICU費用一天8000-20000元,插管后ICU的費用直線上升。預計插管能頂72小時,如果還不行,就要上人工肺了。人工肺開機費6萬,隨后每天2萬起。我們估算一下,家里所有的理財產品(還好沒有買30天以上期限的產品)、股票賣掉,再加上岳父岳母留下來養老的錢,理想情況下能撐30-40天。即使賣了東北老家的房子,也只夠ICU里呆50天,50天之后就徹底不行了。”像這樣“超豪華的頂級搶救醫療套餐”,并不是每個家庭都承受得起的。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文中,高收入的男主,出國回來的女主,做過醫護工作的岳母,和身體一直很棒的岳父。家庭可調動資金100萬元,能數上的還有兩套房。盡管這樣,岳父的一場大病還是消耗了家庭的大半元氣。
以前人人都向往成為中產階級,但其實所謂的中產是最為脆弱的一個層級,沒有底層階級隨遇而安的勇氣,也沒有富人階級的財力和人力。

每個中產階層人士焦慮的點總是不盡相同,但范圍差不多都是“一老一小”。特別是老人醫療這一塊,至少一個老人要準備200萬元以上,才敢跟大夫說“用最好的”。
“以前打零工,掙不了多少錢,開大車多掙些錢,給孩子做準備。”大卡車司機牛素華說。
某日,獨生女牛同學突然暈倒,經診斷患上了白血病。他的努力不再是供女兒上學,而是要挽回她的生命。
患病后,牛同學在天津某醫院血液病醫院治療,已經花費了20多萬元。每月20日,是牛素華發工資的日子,月工資5000元,在小城市本來能讓三口之家過得很好,可是,現在在醫院僅夠3天的費用。
其實,對于一般家庭來說,就算不是大病,孩子的醫療費用也會成為日常支出的一大部分。0~5歲更是高燒、肺炎等疾病的高發期,隔兩三個月就去一次醫院是常有的事。
除了一老一小看病需要用錢,中產階層人士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也應該為自己未雨綢繆。
2017年12月10日,中興程序員歐某面對強制性勸退他的公司,他用最決絕的方式,從中興通迅大樓26樓一躍而下,與父母妻子兒女說了再見。可是,歐某有沒有想過,整個家庭因為“頂梁柱”的消失,可能會瞬間坍塌。
“我不敢去面對這一猝不及防的事情發生,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重大打擊,更不敢面對這一家老小以后的生活!”面對慘劇,歐某的妻子一時間還是無法接受,也無法面對之后的生活。
據悉,1979年中國曾有607萬個家庭領取了獨生子女證。如今30年過去了,這些人中的一些人成為了中產主力軍,而他們面臨的是全面迎來的“421”時代,即4個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而 “421”中的“2”即是身處“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間層,他們承受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被稱為“三明治一代”。
俗話說“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在北京工作的80后琳琳覺得這話很適合自己的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單純的省吃儉用和拼命掙錢,無法滿足這種家庭結構的現實生活需要,還需要有合理的理財規劃。“不能辭職,也不敢生病。不生病就相當于省錢,要是生大病,那就是全家人的災難。”
(1)保險
從《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文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中產。可就是這樣的精英人士,在面對接踵而來的打擊后,也已經是搖搖欲墜。
據中國衛計委統計,我國的貧困人口家庭中有42%是因病致貧或返貧,無論是躺在病床上還是已經死亡,都會讓家庭一夜回到赤貧狀態。
沒有其他的辦法了嗎?其實文中提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解決辦法——商業保險。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僅僅依靠社保是遠遠不夠的。對于抵御疾病所帶來的財務危機,可以靠我們熟知的重疾險和醫療險解決。
(2)堅持鍛煉
西安體育學院健康科學系茍教授介紹,從體育鍛煉角度來說,人的機能也是用進廢退,經常不鍛煉,身體機能就會越來越差。因此,中年階段是鍛煉身體的重要時間,不僅可以預防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生,對高血壓、高血糖等疾病還可以起到康復治療作用。
中產階層人士是單位的骨干、家里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身體和心理壓力都是最大的時候,只有保持身心健康,才能扛住這些壓力。
(3)體檢
除了培養好良好的作息時間和鍛煉外,我們還應該對自己身體健康狀況有著比較透徹的認知。
但是,中國人步入中年以后都有一個特點:害怕體檢。日常定期的體檢是非常重要的,早發現早治療,才能避免一些病情的惡化。以此,才能保證在你人生的黃金時期,至少不會讓身體拖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