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兮

春天不是讀書天,賞心悅目、溫暖和煦的春天來了,書本暫且擱一邊吧。踏春郊游自是必不可少的頭等大事,不止如此,還有不少大事需要在春天里操辦呢。
春天是一個生發的季節。《管子·形勢解》中說:“春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按照古人對春天的理解,當時間走到這里,“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河冰消融、萬物生長,這是一個耕地播種、埋下豐收希望的季節。對生活在古代農業社會的人們來說,這些尤其重要。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古人懷著對自然力量的崇拜,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表達對祖先、神明以及自然的敬畏之情。
春分這天,周朝天子還要帶領百姓在城郭東門處舉行一場隆重的祭祀儀式。春分這天是白天變長的開始,古人無法科學解釋晝夜交替及其長短變化,對這種莫名的自然變化懷有一種敬畏之情,需要通過祭拜活動來求得其背后神秘力量的庇護。因為是對太陽的祭拜,所以往往設在太陽升起的方向。
而我們都熟知的,春秋時期那位寧肯被大火燒死也不折腰的晉國忠臣介子推,很有可能是從另一個祭祀活動——改火——演繹出來的。
所謂“改火”,是一項古老的習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古人是通過鉆木取火的方式獲得火種,一年四季需要使用不同的木材,特定的木材在特定的季節使用才合乎秉性,最為恰當。比如冬天用槐木和檀木,春天則要用榆木和柳木。在古人看來,如果一個季節的木頭繼續用到下一個季節,木質不合時宜,便容易致人生病。《論語·陽貨》中就有關于改火的內容:“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從冬天的槐木、檀木改為春天的榆木、柳木,便發生在寒食和清明之際,人們在寒食停掉舊有的火種,在清明時取新火。在最初的改火習俗中,古人要舉行鄭重其事的祭祀,其中便需要有人牲代表火神被燒死。而介子推被燒死的故事原型便極有可能是改火活動中代表火神而死的犧牲者。
除了參加這種大規模的祭祀聚會活動,古人在春天里還有一件大事要做,那就是沐浴。在陽春三月里,男男女女會聚于水邊,舉行“祓除”儀式:沐浴、熏身,寓意是從新開始,萬物更新,人也會否極泰來了。在古人看來,到水邊沐浴清潔,可以擺脫過往的不祥之事,祈求新一年的好運氣。宋代《太平御覽》里曾描述過漢代的人們臨水祓除的景象:“三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為大潔。潔者,言陽氣布暢,萬物既出,始潔之也。”
踏青這個詞最是出現在先秦時期,元費的《歲華紀麗譜》中說:“二月二日,踏青節。初郡人游賞,散在四郊。”晉代詩人張華記敘這一習俗:“暮春元日,陽氣清明。祁祁甘雨,膏澤流盈。習習祥風,啟滯導生。禽鳥翔逸,卉木滋榮。纖條被綠,翠華含英。”
到了唐朝文人墨客和有錢人家公子小姐們更是元宵之后就忙探春,于是早春里,乍暖還寒就浩浩蕩蕩乘車騎馬、自帶食材到野外大辦“探春宴”。
這是唐代開元至天寶年間仕女們經常舉辦的野宴活動,參加者多是官宦及富豪之家的年輕婦女。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該宴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后的“立春”與“雨水”二節氣之間舉行。此時萬物復蘇,達官貴人家的女子們相約做伴,由家人用馬車載帳幕、餐具、酒器及食品等,到郊外游宴。首先踏青散步游玩,呼吸清新的空氣,沐浴和煦的春風,觀賞秀麗的山水;然后選擇合適的地點,搭起帳幕,擺設酒肴,一面行令品春(在唐代,“春”含有二重意義:一是指一般意義的春季;二是指酒。故稱飲酒為“飲春”,稱品嘗美酒為“品春”),一面圍繞“春”字進行猜謎、講故事,作詩聯句等娛樂活動,至日暮方歸。
女子們到此游宴也分為兩步。一是“斗花”,二是設“裙幄宴”。

所謂“斗花”,就是青年女子們在游園時,競賽誰配戴的鮮花名貴、漂亮。長安富家女子為在斗花中顯勝,不惜重金急購各種名貴花卉。當時名花十分昂貴,非一般民眾所能買起,正如白居易詩云:“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游園時,女子們“爭攀柳絲千千手,間插紅花萬萬頭”,成群結隊地穿梭于曲江園林間,爭奇斗艷。
在游到適當的時候,她們便選擇適當的地方,以草地為席,四面插上竹竿,再將裙子連結起來掛于竹竿,便是臨時的飲宴幕帳,女子們在其中設宴。這種野宴被時人稱之為“裙幄宴”,類似于當今的公園野餐。
杜甫《麗人行》詩中就寫過:“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踏青麗人儀態之嫻雅、體姿之優美、衣著之華麗,可見一斑。

唐代詩人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里寫的主要也是游玩之事,“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蹴踘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春天,草長鶯飛,萬物含情,在生物萌動的季節,人們自然也忍不住要做點什么。
《禮記》中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奔者不禁”。大意是男女授受不親,可唯獨在仲春之月,可“奔者不禁”,暫時廢除了那些男女之間的條條框框,男女可以自由交往。
早在數千年前的周朝,年輕的單身男女便會借春天里參加一場盛大的祭祀活動的聚會來相親。《鄭風·出其東門》有對東門祭祀的描寫:“出其東門,有女如云。雖則如云,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出其闉阇,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縞衣茹藘,聊可與娛。”東門祭祀那天,人山人海,美女如云,既是祭祀盛會,也是青年男女的相親聚會。古人在春天的莊嚴大事,也因為這些愛情元素而變得可愛了起來。
《周南·汝墳》描寫的似乎也是周朝男女的春天盛事:“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饑。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魴魚赪尾,王室如燬。雖則如燬,父母孔邇。”正是春天,河里的魚因為有了伴侶也紅了尾巴,汝水邊的大廟里人山人海,篝火如炬,男女盡情狂歡,年輕的女子期盼著心愛的男子出現,終于得以一見,卻礙于父母而不好意思,無法長久相聚。
春天最有名的愛情故事恐怕要算唐朝詩人崔護的“人面桃花”了吧。桃花滿枝頭的時節,年輕的詩人獨自踏青郊游,驀地在那樣一間院落,那樣一扇木門前,見到花映人面。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人面皎皎,笑靨如花。那時又怎知,明年今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只剩這美麗又含蓄的故事隨著桃花,年復一年的流傳下來……
這么好的季節,當然不可能少了吃。
唐朝時,巧婦們會在立春后挎個籃子到野外地里去采花,回來做成各種花棗糕。花清香棗泥甜,熱氣騰騰出鍋,真正是把春天吃進了肚子里。
宋朝人也喜歡吃“春味”。春味就是春天的野味,早春農閑時節,很多人喜歡晚上到野外去下兔子扣。那時的兔子非常多,你下的扣都不夠兔子鉆的。
還有青團。清明前后春天野外長的艾草正嫩,于是人們采回家加上糯米粉和筍干肉丁做成團子,再加上粽葉蒸熟,真是清香遠溢。還有甜的,豆沙、棗泥,趁著熱氣騰騰的勁咬上一口,夾著艾葉汁獨有的清新,唇齒留香,堪可繞梁三日。
春天不是讀書天,春宵一刻值千金。春天,讓我們且歌,且行,且舞,且醉,且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