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易之

眾所周知,在2017年那場史詩級的圍棋對決中,人類戰力最強的棋手柯潔以0:3敗于阿爾法狗,人類終被自己的模仿品——人工智能(AI)超越。接下來,它會在哪個領域發力?業界普遍猜測,會落在醫療上。
近年來,在醫療領域,AI早已不是新鮮的概念,而且是異?;馃?。據統計,目前人工智能醫生已經覆蓋了200多種常見病,其中包括普通社區醫院日常診斷的90%的病種,能達到臨床主治醫師專業水平。未來在不斷地學習和論證下,智能醫生的準確率還會繼續提高,覆蓋更多病種。
那么,“AI醫生”真的來了嗎?它真會顛覆傳統醫療嗎?
而從目前的趨勢來看,下一個影響各行業技術變革的無疑就是人工智能技術。而AI智能醫生則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內容之一,將對我國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發揮重要的作用。事實上,當下一場旨在用人工智能提升醫生工作效率、提升病人就醫體驗的重大技術革新,也確實在逐漸興起。
最近幾天,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人工智能學科的“帶頭人”就在忙于為眼科“AI醫生”聯系診室。按照計劃,和越秀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的項目就是要讓“眼科AI醫生”進入三家試點社區醫院。首期讓“AI醫生”為3600位居民開展白內障和近視的篩查。
這是“眼科AI醫生”第一次進入社區,但已經不是“AI醫生”第一次出診。早在2017年5月,中山眼科中心已經開啟了全球首個眼科“AI醫生”門診,在臨床醫師監督下,由人工智能進行眼病診療。在一間1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里,AI醫生獨立為病人“看片”篩查先天性白內障,但結果會與人類醫生進行比照。同樣的試驗在全國14家醫院同步開展,至今已服務超過3000人,結果顯示,沒有一例漏診,患者也有很高的滿意度。
從臨床實驗數據來看,AI醫生的準確度已經相當之高,水平堪當頂級眼科專家?!拔覀冏鲞^先天性白內障診斷數據測試分析,最差的一組結果準確率也在93%以上,這還是因為部分給機器測試的圖片來自網上,圖像質量會影響機器判斷的準確性??杉幢闳绱?,‘眼科AI醫生的落地,仍進行得相當謹慎。”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白內障和近視這兩個領域進行人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兩種疾病都是慢性病,即便AI在單一次分析中出現誤判,也不會直接導致嚴重后果?!斑@也是出于醫療安全上的考慮?!碑斎?,AT醫生還沒有獨立行醫資格,它未來是否能獨立診療,還需要進一步的數據支撐和政策審批?!白孉I醫生下基層,增加了使用場景和病種,也是希望在真實世界里觀察這種模式是否可行,老百姓是否愿意采用,AI能否發揮真正的作用?!?/p>
據了解,市民在試點社區醫院看到的,不會是高大上的機器人,而是一臺專業的數碼裂隙燈眼部拍攝設備,在社區醫生幫助下拍完照后,數據會通過聯網的電腦直接上傳到云端,交給人工智能系統分析。
為居民開展白內障和近視的篩查,并不是“AI醫生”在診療領域的第一次應用。近些年,人工智能在多個醫療細分領域曾與人類醫生“交過手”。
2017年歲末,斯坦福大學教授吳恩達領導的機器學習小組開發出一種名為CheXnet的算法,能夠更敏銳地捕捉胸部X光片中的肺炎跡象,在診斷肺炎的比拼中,也一舉擊敗4名放射科醫師。
今年年初,我國科學家和醫生開發出了一款人工智能系統,可以精確診斷識別癌癥樣本。該人工智能系統在丹麥哥本哈根歐洲泌尿外科醫學年會上首次亮相,展現出了和人類病理學家一樣的準確性,而且該系統可以準確區分癌癥的惡性程度,消除人類診斷中可能出現的變化性。研究專家表示,該系統在那些缺少訓練有素的病理學家的領域將十分有用。而且,它還將引領未來前列腺癌診斷的自動化趨勢。
就在前不久,一場特殊的較量還在中日友好醫院展開。一方是來自北京、云南、內蒙古等地的皮膚科醫生;另一方是首款黃色人種皮膚腫瘤人工智能輔助決策系統——“皮膚科AI醫生”。雙方較量的科目是皮膚腫瘤的診斷成功率,包括皮膚腫瘤性質以及腫瘤名稱。比賽過程中,拿出了國內多位皮膚科專家預先準備的60組皮膚腫瘤病例圖片,現場隨機抽取10組圖片,由10位醫師與優智AI系統同時作答。無論是醫生還是AI系統,之前都沒有見過這些圖片。比賽時間限定10分鐘。AI系統耗時5分鐘左右完成全部答題,而此時10名醫生都沒有完成,有的僅答了三四道題。10分鐘后比賽結束,結果揭曉:優智AI系統良性分類符合率達100%,惡性符合率為75%,平均符合率可達90%;醫生組對應分別為76%、62.5%和63%。
正是由于看到了這些“AI醫生”的潛力,產業界也信心爆棚。谷歌、IBM、英特爾等國際巨頭和國內的百度、阿里、騰訊等都加緊布局。專家表示,當前,人口老齡化加劇、慢眭病患者群體增長、優質醫療資源緊缺、公共醫療費用攀升等多重壓力,使AI入醫療被寄望成為這一全球性壓力的泄壓閥。泄出的壓力也正是機遇的源頭。尤其在我國,人口數量成為優勢,醫療數據的基礎大,可以給醫療AI提供充沛的“燃料”。業內的普遍看法是,“AI醫生”在該領域,未來大有可為。
確實,與人類醫生相比,“AI醫生”具有一些優勢,速度快,不知疲倦,幾秒鐘就能讀一張片子,而人類醫生至少要花幾分鐘,而且隨著看片數量增多,人類醫生會疲勞,漏檢率增高。所以,從當前來看,“AI醫生”的作用仍是在低端、重復性的工作中,用以彌補人類醫生不足。而且,“AI醫生”并不是無缺點。
對于AI的缺點,醫生們認為,首先在技術上還有很多方向要突破,“看病不只是讀圖,其他領域還需要漫長的技術進步。”其次,在情感方面,AI并不能照顧到病人的情緒,“病人和家屬會有不安、焦慮、抑郁的情緒,AI不能安撫、安慰他們。”另外,目前AI診斷只是給醫生起到輔助的作用。機器人醫生只是幫助醫生篩除那些完全不是的,找出可疑的,人類醫生再作出診斷。所以,在臨床角度,AI的輔助診斷結論如何在一個安全的范圍內使用,以及如何準確評估AI算法的安全性,也是從業技術人員面臨的難題之一。
正因如此,目前業界的共識,“AI醫生”仍是輔助角色,最終的診斷應該交給醫生和醫院。對此很多專家也表示,不是人工智能替代人,而是人工智能靠人來訓練,是幫助人做“粗活”的。醫生也不應松懈,應該從重復勞動中解脫出來,往更高的醫學層次發展自己?!半S著AI技術本身的進步,以及AI技術和醫療應用的融合,在越來越多的場景下,AI可以有效地為醫護人員提供幫助,顯著提升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和服務能力。為了讓AI在醫療健康領域充分發揮作用,人們需要深刻理解AI技術的進展和未來趨勢以及醫療領域的需求,讓AI完成它所擅長的任務,而不是將AI過分神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