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自網易新聞
來自美國華盛頓的11歲男孩戴維·威克倫帥氣可愛,卻患有自毀容貌癥(也叫Lesch-Nyhan綜合癥)。這種罕見的遺傳病是一種大腦性麻痹,伴有強迫性自身毀傷行為,發病時會咬嘴唇、舌頭等可以夠著的部位,甚至會咬他人。如今戴維的狀況已經很嚴重了,他無法獨自站立、行走,甚至不能長時間抬頭,他無法控制自己的肌肉。他的父母不得不采取特殊措施防止戴維自我傷害,給戴維設計了全套防護具,比如用臂拉桿和袋鼠式的保護套束縛他的腿,將橡膠制品放嘴里以防咬傷嘴唇。學校也為照顧他做了專門的調整。

采自搜狐新聞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家住美國伊利諾伊州羅斯蒙特的女童凱特古洛在6個月大之后逐漸失去身體平衡,無法走路、爬行甚至坐穩,嚴重時每天跌倒100次。經檢查,她被診斷出發病率約為百萬分一的罕見神經疾病“眼陣攣-肌陣攣綜合征”。經一段時間的治療后,小凱特終于踏出了學步的第一步。
據凱特的媽媽特蕾莎稱,小凱特在4個多月時就可以沿著直線蹣跚,甚至可以跑兩步,跳跳舞。但是到了半歲左右時,她逐漸失去了身體平衡,最開始每天要跌倒20多次,后來嚴重時會跌倒百次。除此之外,凱特的手部和眼瞼會不受控制地顫抖,睡眠也因此受到很大影響。最初特蕾莎與丈夫肯尼帶凱特看病時,醫生診斷她為小腦功能紊亂。可是治療一段時間之后,凱特的平衡能力并沒有改善。于是,夫妻二人帶凱特去了芝加哥的一所兒童醫院,在做了腦部掃描之后,凱特最終被確診為患上了“眼陣攣-肌陣攣綜合征”。短短幾天之后,在醫生的治療與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小凱特終于又踏出了她學習走路的第一步。
如今,近一歲半的凱特能跑能跳,特蕾莎非常興奮,稱醫生賦予了凱特和他們一次新生。
采自中國健康網

近日,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3個全新的乳腺癌易感基因,將幫助人們更好地進行乳腺癌風險評估。
據了解,當前,世界上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已經確定了超過90個乳腺癌易感位點。此次,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研究人員進行了由24162個個體(10055例病例和14107個對照)組成的大規模全基因組乳腺癌關聯研究。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不僅重復驗證了已知的乳腺癌易感性位點,同時還鑒定出了兩個全新的編碼變體:C21orf58和ZNF526,以及一個新的位于7q21.11的非編碼變體,它們在控制乳腺癌細胞生長中具有功能性作用。
這在全球范圍內是一項突破性發現。“發現這些新基因將有助于更詳細地了解乳腺癌風險的遺傳學機理,更好地進行乳腺癌風險評估。對于高風險的女性,可以提前開始進行篩查,從而可以盡早發現疾病,并采取預防措施。”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乳腺外科主治醫生史加寧解釋道,此次發現個體化的基因信息,將有助于調整乳腺癌篩查方式,或為新型靶向治療鋪平道路,使風險大大降低。
我國乳腺癌的高發年齡是50歲左右。史加寧建議,成年女性除了加強自查外,35歲以后還要重視定期做乳腺檢查。目前乳腺檢查主要有3把“利劍”:彩超、鉬靶和磁共振。3種方式,各有優劣,根據不同情況進行選擇。
彩超篩查是通過超聲波來確定乳腺腫塊的位置、大小、范圍,能發現一些早期的乳管擴張和未形成結節的小腫塊,有助“揪出”早期的小病變。“彩超檢查還有一個優勢,它比較適合高致密乳腺,但是同時也高度依賴醫生的檢查和判斷水平,不同的醫生可能檢查的結果都不同。”史加寧說。
此外,有部分早期乳癌是以非常小的鈣化點癥狀出現的,彩超難以辨別,那么這時候用鉬靶X光檢查可以發現早期乳腺癌的鈣化跡象。在這方面它比彩超更有效。不過,史加寧建議,35歲以下的女性不必做鉬靶篩查,超過35歲后再考慮“乳腺鉬靶+乳腺超聲”的篩查組合。
另外,磁共振作為更高精度的乳腺癌篩查方式,也被逐漸運用到臨床。史加寧介紹,磁共振篩查會更加精細,更加精確,對醫生評估更有效,但是費用比前兩種方式高出許多,如果設備和技術不夠好,也易導致誤診。所以,建議做磁共振篩查時,盡量到正規的醫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