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黨委

西安交大校園俯視圖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進入“新時代”是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更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長期努力、砥礪奮進的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和春節團拜會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只有奮斗的民族才能成為強大的民族。面對新時代新征程新使命,我們要緊緊抓住當前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奮進者的姿態披荊斬棘,實現學校事業全面發展的新跨越,創造留下歷史印記的新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啟示。從孕育著變革大潮的1896年走來,西安交大經歷了122年的發展與嬗變,跨越了滄桑巨變的三個世紀,這期間的百年光輝歷程正是西安交大建校以來對中國社會所做出的歷史性貢獻締造的。1896年,交大前身南洋公學的創辦開啟了中西合璧的新式教育,第一次在近代中國設立了大、中、小學體制,并將自編教科書、自創校園歌曲、軍事訓練、體育運動等引入華夏學苑,進而培養了最早的師范人才,創建了最早的圖書編譯出版機構。而后,又在我國率先建成了“理工管三足鼎立而工文并重”的新型大學。1921年,交通大學通過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大力創建各類實業,形成“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的鮮明辦學特色,并率先建成當時國內最優秀的工業大學;1956年,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在杰出教育家彭康校長帶領下舉校西遷,滿懷豪情地扎根在黃土高原,為新中國建設和西部大開發培育了大批英才,更帶動了一批老牌傳統學科和國家急需的尖端新專業的蓬勃發展,在祖國西部率先創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
以史為鑒,更好前進。改革開放以來,西安交大精勤辦學、開拓創新的努力不但在繼續,而且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學校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并致力于發展科技、服務社會、傳承文化。1984年,在全國高校第一批試建研究生院;1985年,建立第一個國家級科研機構——機械結構強度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1987年,固體力學、機械制造等11個學科首批成為國家重點學科;1995年,成為全國高校第一家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評估的試點單位,結果為優秀;1 9 9 6年,首批進入“211”工程建設;1999年,首批進入“985”工程第一層次建設的“2+7”大學;2000年,與原屬衛生部的西安醫科大學、原屬中國人民銀行的陜西財經學院三校合并,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學,成為一所具有理工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2005年,在全國高校率先實行本科書院制,創辦錢學森實驗班等首批拔尖人才培養基地,創建“讓學生奇思妙想開花”的工程坊等。
薪火相傳,時代洗禮鴻酋接力。黨的十八大以來,西安交大深入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推進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建設,構建校區、園區、社區“三位一體”的創新體、技術與服務互為推進的結合體、科技與產業齊頭并進的融合體,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科技成果轉孵化和經濟社會發展,主動探索21世紀現代大學與社會發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態和新經驗。2015年,西安交大領銜成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共建教育合作平臺,推進區域合作發展,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為人類文明的共融發展和高等教育的開放合作貢獻力量。此外,學校多個領域研究處于國際國內領先地位,僅2017年一次獲國家科學技術獎7項,居全國高校第二;立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培育項目2項,居全國高校第一,創學校有史以來最好成績。時至今日,西安交大正滿懷信心地邁入“雙一流”建設的偉大征程中,奮力將學校建設成為大師名流薈萃、莘莘學子神往、棟梁之材輩出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
創造留下歷史印記的新貢獻,是西安交大優良傳統與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的“百科全書”,即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歷經磨難而不衰的中華文明,蘊涵著豐富而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諸如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精神,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頑強意志,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海納百川、虛懷若谷的博大胸懷,修齊治平、治國安民的政治理想,“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的執著追求,等等。同樣,伴隨著中國高等教育波瀾壯闊的發展與變革,西安交通大學的成長壯大亦如海納百川,在奇絕壯麗的群峰間奔流不息。從創建南洋公學,拓荒蒙昧以造就“楨干大材”,到轉實業求“一等”學問,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東方MIT”;從抗戰時在重慶大后方艱難崛起,到新中國建設時擎起“向科學進軍”大旗,扎根祖國西部;從醫學、財經教育抗戰遷陜、播傳薪火,到世紀之交三校合并、爭創一流。弦歌三個世紀的西安交通大學,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披荊斬棘、辛勤跋涉、勵精圖治、勇攀高峰,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巨大貢獻,為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建設繪制了邦國榮華,書寫了東方傳奇。西安交大所煥發的南洋精神、西遷精神、抗戰遷陜精神等大學精神至醇至美,既彪炳史冊,更指向未來。
創造留下歷史印記的新貢獻,是西安交大實現崇高歷史使命的重要手段。近代以來,救亡圖存成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迫在眉睫的歷史使命。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成為中國人民必須完成的兩大歷史任務。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不可逆轉地結束了近代以后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境遇,不可逆轉地開啟了當代中國沿著社會主義道路走向現代化、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軍。與之相應,在歷經百余年的發展歷程中,西安交大始終堅守一條紅線,那就是從社會變革、國家發展和民族創新的實際需要出發,推進科學技術進步,傳承先進文化,培養造就一流人才。從率先興辦中國新式教育,到創建中國高等工程教育,再到開拓中國西部最高水平的大學教育,在大西北建設具有理工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學,西安交大122年間一系列重要的時間節點鮮明如昨,折射出一代代交大人在校園里留下的奮斗足跡和在各自領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這正是西安交大不斷創造留下歷史印記新貢獻的真實寫照。我們不僅感受到前輩先賢在波譎云詭的時代變遷中勵精圖治、傳承薪火的艱辛與不易,而且感動于交大人對事業的執著、熱愛與奉獻,更能體味出西安交大中興民族的使命情懷、嚴謹精致的卓越追求和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留給后人深深的啟迪和教益。

西遷老同志在梧桐道
創造留下歷史印記的新貢獻,是西安交大新時代新作為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并強調要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這都需要我們在貫徹落實上做出新成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都是人民書寫的歷史。因此,要把黨的十九大確立的高等教育重大部署落實好,就需要我們團結帶領全體師生員工做出留下歷史印記的新貢獻,不斷把學校建設、改革、發展各項事業推向前進。尤其是在當前,我國正處于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面對千載難逢的機遇,抓住了、用好了,我們就有可能實現超越式發展,真正搶占未來高等教育競爭的制高點;失去了、錯過了,原本的領先地位和優勢學科則會不進反退,成為時代發展的落伍者。在祖國西部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是西安交大肩負的光榮使命,也注定要經歷艱辛和坎坷的過程。這些都取決于今天的西安交大能否在國內外高校的激烈競爭中以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研道路上把握先機,在克服困難、破解矛盾中前行,在主動出擊、追求卓越中奮進,真正創造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新業績。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著今后能夠永遠成功,過去的輝煌并不意味著未來可以永遠輝煌。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一定要握好手中的接力棒,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不懈奮斗,努力創造出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新業績。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創造留下歷史印記的新貢獻,首先要有正確的思想引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只有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理直氣壯地宣傳好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做到政治上堅定自信、思想上同心同向、行動上高度自覺,才能真正做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動搖,切實肩負起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時代重任。因此,要切實發揮好高校黨委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牽頭抓總作用,堅持意識形態工作與推動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等工作共同謀劃、共同部署、共同推動。要不斷深化對十九大精神以及西遷精神的學習和貫徹,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師生頭腦,增強師生的理論認同、政治認同和情感認同。要著力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做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西遷精神的“三進”工作,增強廣大師生對學校的發展自信,匯聚發展共識,凝聚發展力量。
今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以什么樣的狀態創造新貢獻?奮斗,依然是我們回應時代之問的最有力回答。因此,要按照總書記新年賀辭的要求,大力弘揚西遷精神,激發全校師生拼搏奮斗的工作熱情和創新活力。要進一步強化“扎根西部、服務國家、世界一流”辦學定位,把學校的發展目標和國家的發展需求緊密連接起來,把學習研究融入到當下最急需的中國實踐問題之中,產出影響社會發展的新成果。要將創新發展理念落實到一流大學建設全過程,不斷推進教育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實現以質量提升與內涵發展為核心的戰略目標。要深化學校綜合改革,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完善“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治理結構和治理模式,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實現人事制度、人才培養模式、科研體制機制等關鍵環節的突破,加快構建充滿活力、高效開放、有利于學校科學發展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制度體系。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要創造留下歷史印記的新貢獻,必須踏踏實實干好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一份部署,九分落實”“要抓實、再抓實,不抓實,再好的藍圖只能是一紙空文,再近的目標只能是鏡花水月”。在學校發展中沒有看客,人人都是斗士戰將。因此,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充分發揚“釘釘子”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把學校各項建設任務落到實處。要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推進通識教育、科研訓練和創新能力有機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要進一步優化學科布局,凝煉學科方向,擴大服務面向,鼓勵學科交叉,形成若干優勢突出、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學科領域。要以創新港建設為契機,打造創新驅動的新平臺、科研教學的新高地、社會服務的新紐帶、高端人才的蓄水池,主動探索現代大學發展的新形態、新架構和新模式,豐富建設一流大學的新內涵。要以博大謙虛的胸懷向國內頂尖兄弟高校學習,加快形成一流的辦學理念、教師隊伍、研究平臺、文化環境,促進學校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高校作風建設的狀況,直接關系到學校工作的成敗,是關系到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事。要創造留下歷史印記的新貢獻,還必須營造積極向上、團結互助的良好氛圍。高校作風建設體現在黨風、校風、教風、學風各個方面。其中,黨風引領航向,校風彰顯品質,教風學風決定質量,它們是一所大學的生命,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因此,要按照總書記“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的要求,以黨風促教風,以教風帶學風,以校風督黨風,營造一個良好的高等教育氛圍,使學校在參與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中更加充分地發揮其先鋒作用,使之為國家和民族繁榮興旺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援和知識貢獻。要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強化干部問責,促進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要結合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需要,著力深化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嚴把干部選拔任用關,不斷健全干部管理監督體系,規范權力行使,完善以科學政績觀為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提高考核工作科學化水平。要通過開展教工示范黨支部和學生優秀黨支部培育創建、黨建工作創新專項活動等,煥發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活力,積極營造崇尚先進、團結互助的輿論環境和校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