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馬慧園
“在全球化的過程當中,中國的制勝秘訣是不斷向價值鏈的高端躍升,并且提升參與全球價值鏈的廣度和深度。”
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六次提及“高質量發展”,并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共十九大報告中也指出要“促進中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全球產業間的價值轉移和分工深化、融合更為加強。“在全球化的過程當中,中國的制勝秘訣是不斷向價值鏈的高端躍升,并且提升參與全球價值鏈的廣度和深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全球價值鏈研究院執行院長武雅斌在接受《今日中國》專訪時指出。
2017年11月8日,中國電建在海外全流域投資開發的老撾南歐江項目二期工程截流儀式舉行
武雅斌指出:“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度主要表現為兩個維度,一個是它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另一個是它能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如果它在價值鏈中占據的位置越長,它就能吸納更多的就業,創造更多的財富。”
武雅斌介紹說,業內一般將價值鏈理解為一個“微笑曲線”,即產品的研發、設計、核心部件是一個高端,經過加工、組裝、制造比較低附加值的一段,再到另一個高端,比如營銷、售后服務等等。國家和企業所處的位置決定了其能獲得的貿易增加值的大小。
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從本質上說就是一個不斷地深化融入全球價值鏈的過程。武雅斌說,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出口以農產品為主;在改革開放初期,出口以工業品為主,這些工業品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宗的初級產品上;到了20世紀80年代,逐漸提升為以輕紡為主的制造業產品;而到了90年代,中國的出口主體進化成為機電產品,不過當時出口的機電產品都屬于中低端產品;直到21世紀以后,中國的外貿才開始逐漸地提升到以出口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雙高”產品為主,比較典型的例子有高鐵、核電等大型成套設備。
2018年2月7日,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高速制造中心,調試工羅昭強在對一列“復興號”高鐵駕駛室內電子設備進行調試
2017年7月,武雅斌所在的研究院聯合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WTO)、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IDEJETRO)等機構共同發布會了《全球價值鏈發展報告》(Global Value Chain Development Report)。報告對中國降低貿易成本、融入全球價值鏈的過程做出了這樣的評價:“眾所周知,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設立四個經濟特區開始的。經濟特區仿照出口加工區的模式,具有便利的基礎設施和便捷的通關手續。但不是那么廣為人知的是,在短時間內,中國將其所有的貿易便利化政策推廣到了全國30多個城市。這些城市之間的競爭使不少城市成為貿易成本低并且深度參與全球價值鏈的地方”。報告認為,外國公司常常是中國加工貿易的進口商,但是價值鏈成功擴張到中國國內企業。
武雅斌以智能手機為例介紹了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的廣度不斷增加。他說,智能手機是中國第一大出口工業品,目前國產手機的國產化率平均值已達到35%-40%,華為手機的國產化率已經超過50%。而若以蘋果手機為例作對比,根據2010年的研究結果,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包括蘋果公司在內的美國企業分享了手機鏈條收入大約24%的份額,而中國的份額,已經由1995年的不到5%躍升到了2008年的24%,成為與美國等大的價值鏈贏家。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2017年11月20日發布的世界知識產權報告《全球價值鏈中的無形資本》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報告認為,中國手機生產商的技術升級步伐之快令人印象深刻,如華為通過高額研發投入和全球品牌塑造,迅速成為全球高端智能手機主要生產商之一。除華為外,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前十的品牌中,還有來自中國的小米、OPPO和vivo。這都顯示,中國在全球制造業價值鏈中的地位近年來穩步提升,表現在中國提供的高技術附加值產品和服務穩步增加。
中國高鐵的發展歷程則是一個“全價值鏈發展”的范例。2017年9月,“復興號”列車在京滬高鐵實現350公里時速運營。“復興號”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是中國走向“制造強國”、占領高鐵生產技術全球制高點、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重要標志。截至2017年11月,中國企業執行和重點跟蹤的境外鐵路項目超過20個,實施的鐵路項目總投資規模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據統計,全球八成以上擁有鐵路的國家和地區都在使用中國中車的相關產品和服務。“從高鐵這個戰略產業來說,中國已經具備了前期進行設計整合、中期進行系統集成、后期進行運營管理的能力。依照微笑曲線的原理,中國在高鐵這個價值鏈上已經形成全價值鏈的發展。”武雅斌也是中國高鐵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他指出,“從技術合作、標準輸出到零配件加工,一條高鐵線的制成也離不開多個國家的合作,這也是全球價值鏈在現代化裝備制造業中的一個完美范例。”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首席工程師趙紅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的動車組還會向智能和綠色方向發展,在更加節能和環保的新技術、新材料方面繼續努力,并將實現自動駕駛功能。
這些都離不開中國政府對創新工作的支持和投入。李克強總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過去五年來,中國的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1%,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中國在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大飛機等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鐵網絡、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引領世界潮流。
與此同時,中國的對外合作和對外投資也不斷增長。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胡曉煉表示,2017年,中國對外投資超過了1240多億美元。而這些投資更多的是把寶貴的資金放在“技術進步、產業鏈進一步拓展、綠地投資”等方面,對外承包工程也實現了不斷的轉型升級,企業在承包工程的時候更多地開始參與投資,并且積極參與后續運行,而不再是單純的承包工程建設。此外,中國在海外建設了近百個工業園區,帶動中國的設備、技術、標準走出去,這些都表明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的長度在不斷延伸,高度也不斷攀升。
“全球價值鏈并不一定是傳統的U型微笑曲線,很多學者也提出了‘彩虹曲線’。制造業并不一定是附加值極低的生產環節,也可以是高附加值環節,因為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產品’。”武雅斌說,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價值鏈,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就是要利用大數據、智能化、個性定制化等手段,不斷提升制造環節的附加值,把制造環節從簡單的加工、裝配,發展成為定制化、專業化,與生產環節上下游積極聯動的核心環節。
除了增加制造環節的附加值,為了在全球價值鏈上重新尋找競爭力的來源,武雅斌認為,中國正在實施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騰籠換鳥”的意義。一方面,把一些已經不具有發展優勢的產業盡快淘汰或轉移,為產業升級和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騰出足夠的空間;另一方面,通過研發創新、市場開拓和在國際市場上的收購并購,從價值鏈的更高端切入,爭取更多的國際合作。
當地時間2018年1月31日,日本東京,oppo公司發布新款手機R11s
2018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對此有著深刻的感觸:“中國從作為世界工廠到制造業大國,一路在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的制造業變得規模很大,成本相對比較低,但是品質、技術水平、科技含量、附加值還需要再提高。”不過,他說,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舉措,中國制造業已經悄悄起步,向高質量提升這樣一個階段轉變。
為促進中國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中國政府相繼出臺了降低中間品關稅、服務業開放、貿易便利化、投資便利化等諸多舉措。不過,在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進程中,中國還面臨著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對終端產品價格的掌控力較低、產業轉移和訂單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等一系列挑戰。
“我們也希望,今后在制定國際規則的時候,不應只把眼光放在如何切蛋糕上,更重要的是如何把這個蛋糕做大,還要做得更有營養,使其包含更多的貿易附加值。不僅讓發達國家受益,還要讓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來共同分享這個發展成果。”武雅斌說,在這方面,中國希望能貢獻更多的方案和智慧。以他所在的全球價值鏈研究院為例,他們同時還建有面向世界的開放型研究平臺“全球價值鏈研究中心”,致力于推動構建具有包容、可持續性的綠色全球價值鏈。武雅斌說:“中國企業應該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帶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掌握綠色發展、智能制造時代的主動權,推動構建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綠色價值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