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清青 范舒悅 陳帥 許本彥
摘要:隨著《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的發布,各地紛紛出臺相關發展計劃。本文著眼于遼寧省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狀況,從投資要素和經濟效益等進行分析,發現其在資金、結構及人才等方面的問題,提出從政策入手,完善產業布局及人才激勵機制的建議,從而促進戰略新興產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要素;經濟效益
自2010年伊始,戰略性新興產業宏觀經濟及加強科技創新等政策不斷推進。目前,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發展為成長潛力大、知識密集型、綜合效益好、資源消耗少的產業。遼寧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物質資源消耗量大的傳統產業占據了相當大份額,物資資源、產業結構、經濟增速等都面臨很大問題,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遼寧省未來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一、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狀況
隨著國務院一系列振興東北重大措施出臺,遼寧省新興產業也因此迎來了發展時機。截至2015年12月,遼寧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53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已達11.1%。
從行業角度看,遼寧高端裝備制造業、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大戰略新興產業依靠先前豐厚的發展優勢,已取得較好成績,形成了一定產業規模優勢,其產業值之和占全省戰略新興產業85%左右。其中,由于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品具有技術高、附加值大、成長快等特點,已然成為帶動遼寧經濟發展與技術創新的主要動力。據中國機械聯合會的數據顯示,遼寧省以沈陽機床、大連機床為龍頭企業,數控機床產量多年來位列全國前茅。除數控機床,在造船方面也表現突出,不論從國際競爭力還是產品生產規模來看均位列全國第一。而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速度較快,但產業規模尚小。在新能源產業方面,以錦州、大連為核心的國家光伏產業基地使得遼寧省新能源產業得到快速發展。
二、遼寧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一)產業資金短缺
作為風險較高型產業,處于成長期的戰略新興產業需要大量資金作為保障,如果通過貸款途徑獲得資金,則需企業提供足夠抵押物,但新興產業企業無論從固定資產還是現金流方面,均無法提供,所以想通過銀行得到資金的難度較大,因此限制了該產業中一些中小企業的發展。以沈陽天翔航空有限公司為例,它是我國唯一一所獲得美國勃蘭特利直升機制造資格的企業,但固定資產較少,無法向銀行提供足夠的擔保,導致無法獲得貸款,項目無法開展。
(二)區域發展不均衡
2015年前三季遼寧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達1455.25億元,其他各項經濟指標如工業銷售額、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達到了1442.29元、1408.50億元和111.22億元。全省14個城市中,沈陽和大連遙遙領先,沈陽新興產業總產值占全省總產值達40.23%,大連占比26.75%。目前,只有沈陽、大連、金州、丹東、撫順、營口等出臺了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這些地區重點均在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和新能源產業上,這樣不僅不能發揮各地區的區域優勢,還易形成不良競爭,導致相關產業產能過剩。就目前來看,遼寧省在區域性聚集發展的模式下,以大型龍頭企業為主,相關的配套產業群較少,大都是同質產品競爭,不僅對市場發展不利,也會抑制遼寧省戰略新興產業可持續發展。
(三)創新型人才匱乏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在發展中需要高技術創新型人才作為保障。截至2016年,遼寧全省有57位院士,有8035名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通過1295項海外先進項目、遼寧省內高校及科研單位培育了大批人才,但存在嚴重的人才外流,在一定程度上,這制約了遼寧省在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人才素質的提升以及結構的合理化。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人才激勵機制的切實保障及制度規劃,使得勞動者積極性下降,對人才的吸引力降低,這也抑制了生產效率的提升。
三、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建議
(一)財政金融政策并舉,增強企業資金
為了減輕企業負擔,解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金問題,應加強國家及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同時也要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投資者對該行業的支持和投資。在國家層面,可以利用財政政策提供稅收優惠,減輕稅負;發揮主體作用,鼓勵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支持,拓寬融資渠道及豐富融資方式,擴大該行業的投資規模,帶動社會資金的投入。
(二)實現產業科學分布,加快經濟發展
為了實現遼寧省戰略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在全省范圍內實現戰略新興產業的科學分布,在高端裝備制造業領域,應以沈陽、大連為核心帶動其他地區協調發展;在生物醫藥領域,以沈陽、大連和本溪重點區域;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則以沈陽、大連為主,鞍山、錦州和丹東為輔的發展模式;在新能源領域,則以錦州為重點發展區域。這樣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區域優勢,同時使新興產業優勢互補,產生協同效應,從而促進經濟的有效發展。
(三)完善人才激勵機制,促進人才內流
為了吸引人才,應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勵機制,加大對創新成果的激勵,為其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和財力保障,提高社會的福利制度。同時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育機制,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使人才流動有序進行,從而促進戰略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新敏,王曉強,唐成選.戰略性新興產業重構遼寧經濟版圖[N].遼寧日報,2015.
[2]王娜.新常態下遼寧省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體系構建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社會科學版),2017.
[3]黃樂.加快發展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幾點思考[J].理論界,2016.
作者簡介:
婁清青,遼寧科技大學國際金融與銀行學院學生;
范舒悅(1988- ),女,漢族,遼寧鞍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金融工程、互聯網金融;
陳帥,遼寧科技大學國際金融與銀行學院學生;
許本彥,遼寧科技大學國際金融與銀行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