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琨 周冰妍 勒志成 張蕾
摘要:本文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對江蘇省物流業技術方面的創新進行研究分析,明確物流技術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作用。以及發現當前江蘇省物流技術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從而能夠推動物流業“降本增效”,提升物流業發展水平。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物流;技術;創新
基金項目:2017年東南大學成賢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編號:ycx1758)
一、前言
物流業如今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但是,物流業的發展受著很多的限制,最重要的就是物流成本高昂,成為物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2015年11月,中央財經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結構性改革和城市工作。物流業也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而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以此來推動物流業的發展。
2016年江蘇省社會物流總費用10973.6億元,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4%,其中運輸費用占社會物流總費用的51.0%;保管費用占社會物流總費用的38.4%。由此可見,在運輸費用與保管費用中占GDP比重大。成為江蘇省物流業成本的重頭。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
2015年11月,在中央財經小組會議上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關注供給的質量和數量,從生產領域擴大有效供給,用改革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資源配置方式,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的適應能力,從而提高供給的效率。從更實際的層面來說就是要提升企業的創造能力,逐步淘汰落后企業,形成最優的資源配置,以推動經濟良好健康的發展。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措施
2016年1月,在中央財經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的具體措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而形成有效的供給,推動經濟的發展。在技術層面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從而切實降低企業的成本。推動企業、經濟的發展。
二、物流技術創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促進作用
(一)降成本作用
技術的發展能夠有效推動行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效率,由于規模經濟的存在,在提高效率的同時可以更好地降低企業的成本。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大方針的引導下,物流技術的創新能夠更好地發揮主動性,更有利于推動技術創新的研究與實踐。與其同時,在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下,物流業的運作能力也會得到加強,從而提升工作效率,有效地降低物流過程的成本,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二)補短板作用
對于物流業中的短板問題就在于技術方面。許多物流企業并沒有引入相關的物流技術設備,比如運輸中的GPS定位系統,車輛調度系統等。大大降低了物流企業的運作效率,通過對物流技術的創新,加大投資力度,推動技術設備的普及化,有效地提高物流業的整體能力。從而彌補物流短板問題。
(三)去庫存作用
物流業中庫存成本占物流整體成本的絕大部分。以江蘇省為例在2016年庫存(保管)費用比重占到了全部成本的38.4%。在物流技術方面進行創新,如建立立體倉庫,中轉倉庫與存貨倉庫進行區分設置,高效利用RFID射頻技術,提高倉庫的利用效率與周轉率,從而降低庫存成本。
三、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江蘇省物流業技術應用現狀
(一)快遞行業技術應用
中國郵政快遞(EMS)作為中國郵政的一個分支機構,其營運網點覆蓋全國。是全國快遞行業無死角化的領先企業。目前以南京郵政快遞為例,南京郵政進行的是人工分揀與半自動化技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貨物的分揀。當快件進入分揀中心后,將快件送上傳輸帶。通過RFID技術對條碼的掃描,確定目的地后,進行分區傳送帶,最后由人工進行裝袋與包裝。等待送到目的地。
申通快遞是目前中國快遞業自動化技術程度較高的物流企業。在2017年,申通快遞引入了“小黃人”自動分揀機器人,通過對5kg以下的小型快件的分揀。通過自帶的掃描器將快件進行掃描,然后稱重后根據系統設計的路線規劃,將快件以最短的路徑投入到所送達的目的地的分揀口內,完成其分揀。通過自動分揀機器人的使用,可以達到24小時全天候分揀,從而精簡人員,減少人力的輸出,從而提高了快遞分揀的速度,也提高了分揀的效率。與此同時,由于分揀機器人掃描系統與數據處理系統相連接,在當今大數據的應用中,通過對分揀數據的挖掘進行數據分析,有利于企業對分揀環節的更優化處理。
當前,申通快遞也致力于建設倉配一體化工程,以南京市為例,申通快遞會先到達南京中轉部,再由南京中轉部發出到達南京某區,再由負責某區的派送員來進行派送,避免、減少爆倉及不規范分揀造成的丟件。并且,在“最后一公里”配送的環節中,智能快遞柜的出現使得快遞丟件的情況大大降低。同時也使得快遞人員的勞動量降低,提高了配送的效率。優化了供給模式,從而使申通快遞在“降本增效”的目標上不斷前進。
菜鳥驛站作為快遞“最后一公里”的關鍵環節,在最近的時段里。南京市菜鳥驛站引入了證件掃描儀,將客戶證件和面單條碼一同掃描進入電腦,形成簽收信息和簽收證據。與傳統粗獷型的菜鳥驛站相比,技術型的菜鳥驛站無須取件員簽字,同時有效地解決了紙質單據保管的局限性等。前期繁雜的中間環節在此只縮減成一個掃描入機的環節,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菜鳥驛站的簽收效率。
(二)運輸物流技術應用
目前南京空港工業園、無錫空港產業園區等,正在積極引進現代物流管理理念及信息技術,目的是要積極打造“空港物流城”的品牌,發展航空物流業,建設區域性高端產業貨運集散中心,形成空港物流產業集聚區。
蘇州,無錫,常州三地作為目前物流集散地,積極與南京等城市建立物流配送網絡化模式,加強對運輸方式的不斷優化,運送車貨匹配系統等物流技術,加強在運輸方面效率的提升,從而促進物流運輸行業的不斷更新。
江蘇從2016年開始加強了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多條以集疏運建設為特點的多式聯運示范點建設,逐漸建立起了以鐵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為主體的多式聯運立體交通網絡模式,從而實現了全省多式聯運箱量不斷攀升。
四、江蘇省在物流技術方面存在的問題
(1)技術應用范圍較小。由于物流技術設備的引進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因此需要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引入,而一般的小規模物流企業只能引入一些較為簡單的物流技術設備如:RFID射頻技術設備。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小型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對成本降低的效果。
(2)專業性人員不足。新物流技術設備的引入對于員工而言需要一定的適應期,對于目前物流行業而言,專業性人員匱乏,普通非專業員工在一定時期內無法適應新技術的應用,甚至由于徹底無法適應而離職。從而延長了企業在新技術使用的時間,大大降低推進的效率,沒有形成有效的供給。
(3)政府與企業合作聯系不夠。新技術的研制與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當前,許多物流技術的應用都是企業自主引進,甚至有些企業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并沒有結合企業的實際進行技術設備的引入。政府的引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欠缺。使企業在技術“補短板”環節中發展較為困難。
五、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促進物流技術創新的應對策略
1.加大對物流創新性人才的培養。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加大對科技型人才的培養。高校積極與企業進行合作,定向培養適合于企業所需的人才。學生在課堂所學知識與企業所需人才要求相吻合,縮短新型高校人才的適應期。與此同時,高校物流專業的課程設置應當實行“理論+實踐”模式,適時采用“理論3個月,企業實習3個月”的培養模式,讓學生在企業中對所學知識進行實踐,同時,學生在企業實習中可以發現問題,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2.企業內部對員工素質的提升。當下江蘇省物流企業中,許多基層員工的文化水平不高,學習能力弱。從而在企業人力資源方面對創新的要求無法得到滿足,從而使企業創新能力無法提升。針對這種現象,物流企業應當對員工進行相關素質培訓。提高企業員工的技術,創新,與時俱進的能力。從而能夠更好地適應企業與社會的發展。雖然在短時間內企業員工無法真正實現對創新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理論知識的存在,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通過實踐對理論知識進行檢驗。從而逐步提升創新能力。逐步推進企業創新能力的發展。
3.推動物流信息標準化建設。物流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供應鏈模型下的物流行業。上下游行業之間的聯系與合作日益緊密。因此為了加強合作一定會進行信息的共享,從而結合企業自身情況促進本企業相關技術方面的提升。但是,由于信息目前并沒有實現標準化,信息資源的共享還存在一定的壁壘。因此,為了提升企業信息的良好共享,可以建設物流信息的標準化,從而打破壁壘,推動物流企業更好地進行技術的創新。
4.加強對技術創新的研究,努力實現企業的二次研究開發。物流技術的創新通過企業自身來進行創新是比較困難的。需要政府,企業,科技創新者三方面的共同合作。政府應該制定推動技術創新性扶持政策,加大對物流企業技術創新的投資。企業根據政府的政策,聘請相關科技創新者對企業進行技術創新。與此同時,在試驗過程中,不斷地探索、完善。形成“政、企、智”三方共同創新。與此同時,在新技術實用的過程中,發現更多的創新點,從而對該技術進行二次開發,以不斷完善。
5. 配送環節的信息化建設。在江蘇省偏遠地區,由于派件量小,無法建立菜鳥驛站,智能快遞柜等“最后一公里”配送系統。只能進行派送員進行門到門配送。但與此同時,可能會存在客戶因為特殊原因而無法取件的情況。導致派送員無法配送而進行二次配送,使得此過程造成人工成本的增加也大大降低了配送的效率。在此基礎上,設計連接一種派送時間選擇軟件,與掃碼槍發送的是信息連接。當掃碼槍掃描快件進行配送信息發布時,同時里面設置了配送時間選擇連接。如果客戶無法在派送的時間內進行取件,則可以進入連接,選擇配送的時間段后,連接自動進入后臺將配送時間發送到掃碼槍上,快遞員則可以根據顧客所選時間段將相同時間段的貨品進行分類擺放,然后在規定的時間段內進行批量化配送。該技術雖然簡便,但是通過該技術可以將偏遠地區的配送效率大大提高,減少了不必要的二次配送,降低了配送的成本。
結語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潮流下,物流技術的創新仍舊需要不斷地推進與發展,從而提高物流的供給質量,將“三去一降一補”措施繼續推進,從而推進物流業的健康發展。使物流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1]關于2016年全省物流業運行情況的通報[EB/OL].http://www.jseic.gov.cn/xwzx/zcfb/bwzc/201704/170424_210881.html
[2]史錦梅.我國物流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對之策[J].中國流通經濟,2016,30(8): 22-27.
[3]江蘇交通運輸現代化規劃綱要(2014-2020年)[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565883827d3240c8447ef6b.html
[4]吳媛婷. 物流供給側改革發展PEST分析[J]. 物流工程與管理, 2016, 38(11): 22-24
作者簡介:
李嘉琨,男,東南大學成賢學院2015級物流管理專業學生;
勒志成,女,東南大學成賢學院2015級物流管理專業學生;
張蕾,女,東南大學成賢學院2015級物流管理專業學生;
周冰妍,女,東南大學成賢學院2015級財務管理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