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和全要素生產率,使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本文以山東省某縣級市為研究樣本,從供給側改革五要素入手,對政府、企業和當地高校三方面機構針對農村貧困群體扶貧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研究和前景分析。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農村貧困群體;扶貧
一、農村貧困群體扶貧工作開展現狀
扶貧是社會收入再分配的過程,只有在扶貧過程中保證公平、高效,方能“精準”。本文以山東省某縣級市為例,對當地4個貧困行政村扶貧工作進行調研。
調研主要通過對貧困戶抽樣采訪和對扶貧干部、相關企業負責人、高校相關負責人員深度訪談開展,并結合近年來相關領域政策性文件,進行量化記錄和評分。
首先,通過對貧困戶抽樣調查,共與8戶貧困戶進行實地訪談,8戶貧困戶均表示政府工作人員在近一年內曾到訪,為貧困戶建檔,并發放扶貧手冊。2戶貧困戶表示本村的駐村工作隊不到位,部分駐村工作人員未能長期駐村,幫扶工作完成度較低;其他六戶則對駐村工作表示滿意。
其次,通過對扶貧干部和相關企業負責人采訪得出,隨著近年來精準扶貧政策的不斷完善與落實,當地政府陸續在各工作點指派幫扶負責人、制定因戶施策計劃,使得不同貧困村能夠根據各自的現實情況享受對其而言最實惠的幫扶。在與企業負責人訪談中了解到,當地各類企業在政府的帶領下,開辦免費學習班,并開辟貧困戶就業綠色通道,幫助更多喪失部分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重新工作,自食其力。
最后,通過對周邊3所高校相關負責人員采訪可得,高校同政府默契配合,長期安排大學生志愿服務者為貧困戶服務,尤其針對喪失勞動能力者和老年人;同時,高校定期安排相關專業教授進村,指導農戶進行農產品加工、旅游項目開發等,助其脫貧。
二、農村貧困群體扶貧工作開展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層面
政策落實不到位,存在扶貧死角。近年來,隨著農村扶貧相關政策的出臺,貧困地區政府越來越重視脫貧問題。然而,在政府實際工作方面,仍存在脫貧的死角,或是存在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的問題。例如,政府應為每個貧困戶設立電子檔案,以便合理將相關資源與適合的貧困戶匹配,然而,很多地區的電子檔案難以發揮作用,制作完便束之高閣,成了形式主義。
(二)企業層面
1.部分企業鉆政策空子,對貧困地區產生二次傷害。在調研過程中,城郊的部分農村貧困區,附近設有大型工廠,例如鋼鐵廠、制藥廠等,需要排放大量污染性工業廢物。一部分企業為節約成本,違規排放廢水廢氣,例如在深夜偷偷向附近溪流排放廢水。長此以往,導致附近農田被污染,使得農產品質量下降,甚至土地無法再種植,加重了當地的貧窮。
2.相關扶持企業扶持模式存在問題,難以從根本上為農民解決貧困問題。在政府的支持下,貧困區當地部分企業與貧困戶合作,幫助其打造農產品品牌,更快捷地銷售產品,并獲得高利潤。然而,部分企業本身運行模式落后,憑借自身長期積累的客戶資源尚能保持優勢,但在扶持貧困戶過程中則力不從心,容易產生產品質量把控不嚴格等問題,不僅未能更好地扶持貧困戶,反而影響自身品牌形象。
(三)高校層面
1.扶持進程忽略貧困地區實際情況,資源配置不合理。高校向貧困地區所投入的人力、科技資源為當地貧困戶創業帶來了強有力的支持,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貧困地區當地的交通、受教育情況等,在調研中,某貧困村因長期受到附近重污染企業困擾,土壤受損,而當地學校未注意到該問題,向農戶提出了更換種植種類的建議,卻未得到良好的反響。
2.扶持過程缺乏持久性,影響貧困區發展。在調研中,部分貧困戶反應,附近高校曾派駐技術員駐村,指導村民種植新品種蔬果,從而旨在獲得更好的收成,然后技術員因病離開村,高校并未再派其他工作人員駐村,導致了新品種蔬果種植中斷,影響了扶貧進程。
三、針對農村貧困群體扶貧工作存在問題的解決建議
(一)政府層面
使扶貧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將扶貧工作納入巡查范疇,使巡查利劍監督扶貧工作的開展,從而使貧困地區貧困戶真正獲得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使相關企業和對口的高校幫扶機構的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二)企業層面
1.嚴控貧困地區周邊企業行為,避免其對貧困地區產生進一步影響。在調研中發現,60%以上的貧困地區都存在水土污染問題,這與周邊企業排放的工業廢物關系密切。因此,應針對企業進行教育和監督,必要時將重污染企業搬遷,從而為貧困地區脫貧創造良好條件。
2.改進企業扶持及運營模式,使其能長期為貧困地區帶來扶助。企業只有不斷改善自身運營模式,方能應對扶貧道路上問題,從而克服困難。例如將貧困地區的農產品納入企業產品來源,從而實現雙贏。
(三)高校層面
1.增強資源配置合理性,結合當地情況開展扶持工作。高校扶貧小組應在扶持前對貧困地區人文、水質、地形等因素進行考察,并與當地經濟發展情況相結合,從而以此為依據制定扶持計劃。在無法整村遷出的地區中支持開展特色旅游業,或利用當地氣候培育較為珍貴的食用菌類等,更好地幫助貧困戶脫貧。
2.保證扶持質量,增強扶持持久性,并定期進行回訪。高校應與貧困地區保持長期聯系,待脫貧工作完成一段時間后,進行跟蹤,及時發現問題,從而使貧困戶真正掌握技術,從而做到“授人以漁”。
參考文獻:
[1]張明皓.農業供給側改革與精準扶貧銜接機制研究[F].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17.
[2]林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精準扶貧機制創新研究[F].經濟體制改革,2016.
[3]王沖.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的精準扶貧推進研究[F].東北財經大學,2016.
作者簡介:
張明宇(1997- ),女,漢族,山東省濟南市、山東大學(威海)本科在讀,企業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