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星
在西藏那幾天,很難適應,因為接連幾個晚上都出現頭暈、失眠、口干、耳鳴等癥狀。
這主要是由低海拔地區,突然降落到高海拔地區所引發的。
除睡不好,吃也是個問題。在內地一些縣城,我們隨處可見的快餐店在拉薩街頭卻難以尋到。
的士司機告訴我,拉薩沒有快餐店,主要是這里的節奏很慢,別人都是慢悠悠的,所以不會有什么快餐店,快餐店是迎合現代都市生活的需要—可是拉薩也是都市呀,但,“就是沒有,不好意思”。
所以在拉薩吃飯,要么在飯店,要么在一些小炒店,但更多的店是一些四川籍老板開的粉店。
拉薩有“小四川”之稱,那里很多開出租的、開飯店的或經營小商鋪的,多是四川人。
可能川藏兩地在一些生活習性上較為相似吧。很多西藏人,特別是在黨政機關或企事業單位任職的西藏人,也都喜歡到四川買房,比如在成都武侯祠一帶的商品房,約2/3都是西藏人去買。
川藏兩地在生活和娛樂上,有一些相似之處,比如喜歡喝點啤酒,比如都喜歡打麻將,也都倡導慢—甚至可以說是很慢、很慢。
這種慢,一時間難以讓人適應。在西藏,一位籍貫山東、目前在西藏做公務員的朋友笑著告訴我,她用了一年的時間才學會如何在西藏走路。
因為,以前她走路都是風風火火,結果在西藏發現,自己和同事朋友一起走路時,不知不覺中,經常跑到了最前面。
當然,這和她還比較年輕有關,上了年紀的人要在西藏想快也快不了。因為空氣稀薄,缺氧,人平時走上3、4樓,就會氣喘吁吁。
所以,在拉薩街頭,不要說看到別人跑步,見到快走的人都很少。
這和一些人的擔心有關。他們擔心劇烈運動后,肺會腫大后,這樣他們再回內地生活時,怕引發身體上的不適。

現實中,也有些長期在西藏工作和生活的有錢人,當他們從西藏離開返回內地的時候,通車是先到青海住一兩年,然后再回到平原地區,這樣就有一個海拔漸退的過程,而不是從最高海拔直接退到低海拔。
我們不知道這樣“逐漸退居”的方式是否具有科學性,但很多在西藏工作和生活的內地人,確實還是對此比較講究。和一些來自內地的出租車司機閑聊,他們的想法也基本上都是開幾年就會離開,原因是擔心“待久了,對身體不好。”
不過這種擔心,更多可能是來自自我的心理暗示而已。我采訪的余友心已經在西藏待了36年,目前已是78歲高齡。余友心告訴我,離開北京來到西藏前,他有貧血等各種毛病,到西藏后,“身體反而是什么毛病都沒有”,日子過得慢悠悠,也過得樂悠悠。
西藏海拔高,雪山上常年反射明晃晃的太陽,上空懸浮的白云悠悠蠕動。晚上8點,太陽還明晃晃懸掛著,也因此形成有特色的晚飯時間。和朋友約飯,對方一句話可能就讓你眩暈,她說“晚上一起吃飯,8點鐘,XX地方見”,這給早已習慣“晚上6點或6點半入席”的很多地方的人們,十足是“震”到了。但西藏就這樣,很慢,很慢,即便是作為西藏政治經濟中心的拉薩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