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
如今,移動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智能手機的普及,越發使世界變成了地球村。無論身在何處,只要一機在手且有網絡,你就能和世界各地的朋友隨時溝通。打開朋友圈,你就知道早餐誰吃的豆漿、油條,誰吃的牛奶、面包;你可以把自己正做的事發到朋友圈,讓朋友們知道你身在何處;想誰了念叨誰了,無需再想再念叨,直接打開手機發條信息,或者語音通話,再或者直接視頻,甭管你坐在馬桶上出恭,還是躺在床上敷面膜,只要點開視頻開關,世界就近在眼前。所思即可達,思念一詞,在網絡時代,早已經成了稀有之物。
只是,科學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你在享受及時、方便、快捷的同時,隨之而來的隱憂也不容忽視。我們刷微博、逛空間、看各類新聞,想知道朋友們在干什么、世界各地發生了什么;我們在朋友圈曬美食、曬美景、曬書、曬娃,然后看誰點了贊、誰留了言;我們在單位的群里談工作,在文學的群里談文學,在購物的群里比對價格,在小學、中學、大學同學群(也許有幼兒園同學)緬懷曾經的流金歲月;或者我們在各種群里潛水,看別人各種刷屏,一言不發,一旦有紅包降臨,蜂擁而上,一搶而光,然后又歸于沉寂……我們每天在社交網絡上呼風喚雨、撒豆成兵、呼朋引伴、吆五喝六,似乎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但細一琢磨,又感覺很空虛,所以互聯網上有句話一語中的:社交網絡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把光陰虛度得好像很充實!
虛度和充實似乎應該是格格不入的一對矛盾體,虛度就不可能充實,反之亦然,而社交網絡卻投影出虛度得很充實這樣一個假象,讓人始料不及。假象終歸是假象,相信總會有人警覺,只是仍有太多的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現實生活中,手機控們一刻都機不離手,甚至有人連走路開車也玩手機,以致掉進下水道或釀成車禍,害己害人。更可怕的是,過分重視網絡社交,忽略了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最顯著的特征:網上談笑風生,指點江山;網下無話可談,局促不安。曾有一幅漫畫,畫面上夫妻二人背靠背躺在床上,各自拿著手機對著屏幕眉飛色舞。多么具有諷刺意味的一幅圖畫啊,相信很多家庭都不乏這樣的一幕。
不上網的老年人和時刻掛在網上的年輕人,儼然已經生活在兩個世界。比如,逢年節或休息日,老人們盼來了兒孫,本以為該出現兒孫繞膝、歡聚一堂、觥籌交錯、暢敘親情的溫情畫面,誰知道竟然是“這里的歡聚靜悄悄”,但見兒輩每人端著手機暢聊,孫輩端著平板看動漫……老人忍無可忍怒掀飯桌!
據說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每年都會定一個小計劃,然后依照計劃堅持執行。2013年他制定的小計劃是“走出虛擬的社交網絡,每天認識一個現實中的新朋友”。作為美國最大的網絡社交平臺的創始人,早在5年前就制定了這樣一個走出虛擬社交網絡的小計劃,不得不讓人深思。
2010年美國導演大衛·芬奇曾以扎克伯格為原型拍攝了電影《社交網絡》,主人公馬克作為龐大的網絡社交帝國的創始人,在現實生活中竟然是一個有嚴重交際缺陷的人(當然電影主角和現實人物并不能劃等號),電影最后一個鏡頭更是耐人尋味:馬克坐在電腦前不斷地刷屏看著前女友的臉書。
信息時代社交的網絡化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么?電影沒有說,但是身處其中的我們應該有所警醒。
是時候擺脫手機依賴了,與其在朋友圈里看別人拍的花花草草,不如親自走進大自然,去追尋屬于你自己的風景;與其和那些素未謀面的“熟悉”的陌生人打得火熱,不如多和身邊人談談心、互訴衷腸;或者干脆捧一本書,坐擁百城,豈不樂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