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鴻儒
人道是:老有所樂、所學、所為、所養。但以筆者之見,為著邁向人生的圓滿,人到晚年,亦應有所“戒”。“戒”者,戒除,禁戒也。即凈化心靈,防止迷失,回歸生命本源。
筆者據個人對人生的感悟與對世態的雜聞權擬“五戒”,是為戒偏執、粗野、怨怒、貪婪與慳吝。
“江山好移,本性難改”,年輕時的理想追求往往會延續到老年。說是“花甲”老人,但看待世事卻依然偏執,非左即右,說話腔調火爆依舊,“時代烙印”十分鮮明。古語有“節義之人濟以和衷,才不啟忿爭之路”。爭“執”是傷,戒“執”是和。與其固執己見,不如耳順恭聽。人到晚年,是是非非皆已了斷。笑看風輕云淡,寧靜、閑適最為真。
時有網傳:有“為老不尊”者,因年輕人沒給他讓座,便爆粗口,甚或動粗。其“倚老賣老”之言行舉止令人十分反感!老人的修養、風度,往往折射出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人到老年,脾性雖已難改,終還要給年輕人做個好榜樣!既然夸耀“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則理應比年輕人更懂得禮讓、謙和。戒去“粗野”,修身養性,或許你的晚年人生才活得像個“人”樣!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看淡“過去”最智慧。時代風云,誰都在劫難逃。你若曾負人,則該道歉、懺悔;人若曾負你,則不妨寬容、寬恕。釋放心中怨氣,我們或許才能心安理得地遙聽那飄向天國的駝鈴聲!
人到老年,按理說已歷經滄桑,該透悟的也早已透悟了。遺憾的是:人一旦身患“錢癆”,貪得無厭,則恐怕寧要“雪花銀”,也不要“手足情”了。為著分割耄耋父母的遺產,兄弟反目,姐妹成仇,幾成社會一大痼疾。有種處世法叫“放棄”。珍惜你的親情,戒除貪心,放棄你不該得的財產,換取你晚年人生的安寧,就是幸福!“金錢有價,親情無價”。你信奉并踐行了這一人生箴言,你便上無愧于父母,下做榜樣于子女也。
“儉”者,美德也,但“過”儉則為慳吝,反傷雅道。桑榆晚景,對父母、弟妹、老伴、朋友,乃至自己,大方一點,慷慨一點,瀟灑一點,生活才有滋味。錢,不要捏得太緊,看得上眼的就買,不要和自我快樂作對。得空與親朋好友聚聚餐,該買單時就爽快買單,不必計較幾個養老錢。慷慨的人朋友多,大方的人好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