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刀
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經過一個月的激戰落下了大幕,但有多少人知道在足球歷史上曾有過這樣“荒誕”的一幕呢:1914年圣誕之夜,深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德軍隊官兵對長期的膠著狀態早已身心俱疲。這天夜里,西線原本兵戎相見的英德官兵“心照不宣”地走出潮濕骯臟的戰壕,在一塊無人地帶開展了一場簡易的足球賽———這一刻,陣地上白天還隆隆作響的槍炮聲被戰士們的歡呼雀躍聲所取代。當這一“秘密”被前線戰士以日記方式傳到國內后,除了兩國軍方高層理所當然的表現出強烈震怒外,更多人則是對足球所展現出的強大“反戰”魔力深感震驚。
作為金融界的資深球迷也是暢銷書作者的閻峻峰,在《足球傳奇》一書中以漫談方式展開了對足球古往今來的有趣追溯,其中不時穿插各種奇聞軼事。閻峻峰的文字輕松,雖是漫談,但資料頗為詳實,字里行間并不失對足球這門運動歷史知識的有益普及。更主要的是,讀者從中可以看到,足球這門原本充滿野蠻血腥色彩的運動,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實現了文明化改造。
世界上許多運動發端于戰爭或者人類間的殊死搏斗,如射箭、射擊、擊劍、標槍、鐵餅、拳擊等,作為全世界現今影響力最大之一的運動———足球,其誕生前夜同樣充滿野蠻和血腥的暴戾之氣。相傳“黃帝在逐鹿之戰中擊敗了蚩尤。按照古代打仗的慣例,自然要割下蚩尤的頭顱,懸掛高桿,號令天下。黃帝卻沒有這樣做,反而讓他的士兵們把蚩尤的頭當成球踢來踢去,當作對蚩尤部落的一種羞辱”。據稱,這便是足球的雛形———蹴鞠的由來。
蹴鞠運動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源遠流長,初為蘇軾書童后為北宋權臣的高俅便是蹴鞠高手,并因此技而博得宋徽宗厚愛,從此官運亨通。關于蹴鞠的歷史記載卷帙浩繁,秦漢一度極為流行,及至明代卻為洪武皇帝朱元璋所禁,其下旨“蹴鞠者卸腳”,蹴鞠運動于是出現斷代。也正是基于對蹴鞠運動的深入考證,1980年,國際足聯公開表態足球發源于中國。2004年7月15日,亞洲足聯秘書長維拉潘更是代表國際足聯、亞洲足聯,向山東臨淄頒發了足球起源地紀念杯和證書。然而,讓人倍感汗顏的是,雖然頭頂著古人發明蹴鞠的耀眼光環,但國足數十年如一日,“穩定”發揮,屢戰屢敗。在無數國足球迷眼里,變的是歲月,不變的則是失望。
在閻峻峰看來,足球的傳播與國家或者民族的“強大”密不可分。蹴鞠到底是以怎樣方式傳入歐洲暫無資料可考,但足球得以傳入日本,則可斷定是因歷史上日本對中國文化頂禮膜拜的“副產品”。在歐洲,足球的傳播則顯得血腥得多———“古代歐洲的足球游戲也因羅馬軍團的遠征而被帶到了整個地中海世界:高盧、不列顛、安達盧西亞和北非……”而現代足球的傳播同樣“得益”于盎格魯—撒克遜的堅船利炮。正是英國憑借強大的海軍力量邁開征服海洋的步伐,被英國人喜愛的足球才被一路帶到那些被侵略之地,英國足球模式才在越來越多的地方傳播開來。
當然,這并不是說足球的廣泛傳播一定離不開“強權”的堅船利炮,事實上,“強權”充其量只是足球傳播的一種合適媒介。更多時候,足球就像是一枚枚看似不怎么起眼的蒲公英種子,一旦遇到風,隨風飄散,然后總能找到棲息之地并頑強生長,這當是足球的真正魅力所在。
足球的魅力無所不在。今天,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能看到足球運動蓬勃發展的影子。足球既然是一項競技運動,自然離不開戰術設計,中國古代就有田忌賽馬的典故。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戰術均能贏得公眾的尊敬,比如臭名昭著的“希洪丑聞”。每一個書寫足球歷史的人,均無法回避這一段足球史上的奇葩。
在1982年的西班牙世界杯上,“哥倆好”的德國與奧地利兩隊同場對壘,在德國隊順利進入一球可保出線前提下,兩隊在后來近80多分鐘時間里,“沒有對抗、沒有拼搶、也沒有射門”,雙方隊員除了散步還是散步。最終,德國隊順理成章地得到了想要的結果,其教練甚至狡辯這只不過是規則之下的戰術安排,并不以此為恥。但“希洪丑聞”迅速發酵,激起了更多人對于足球運動的深刻反思,最后導致了兩種結果:一是拼搏的體育精神被推上更高位置,二是關系到進級的特殊比賽采取同時開球。特別要說明的是,直到今天,縱使德國隊的足球強國地位難以撼動,但其“希洪丑聞”的歷史恥辱則永遠無法抹去。
如果我們回頭看看,也許不難得出:足球運動發展的過程,本身也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充分折射———蠻荒時代的野蠻血腥特征被徹底改造,最終鑄就了今天的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