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覺
當下,各種脫口秀、演說、辯論、對話、訪談充塞了我們的耳目。擅長說話是一種公認的優勢,有專門的書籍和課程指導普通人如何提高自己的說話技巧。大眾文化中,通常可以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言辭,塑造“人物設定”,贏得人們的欣賞和信任。
時間退回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圣人孔子如何看待那些滔滔不絕的雄辯家和伶牙俐齒的演說者呢?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根據后代注家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著討人喜歡的話、做出討人喜歡的神情,這個人心中是沒有什么仁德的。孔子又說:“剛、毅、木、訥,近仁。”與“巧言令色”相反,當一個人剛強、堅毅、質樸、言語遲鈍,就接近仁了。放在今天,如果說孔子的判斷是正確的,顯然很多人是被表象迷惑、被蒙在鼓里了。孔子則是非常確定的,他對于那些善于言辭的人,持很鮮明的懷疑態度,同時他更是篤定相信一個人存有仁德的表現是話雖然少,目標卻很堅定,有時會口齒不流利。孔子持這種見解的解釋也在《論語》中。
《論語》中記載了一則孔子與弟子司馬牛討論“仁”的對話:“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司馬牛向孔子請教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是:仁人說話通常是遲鈍的。司馬牛繼續問道,一個人說話遲鈍就可以稱得上是仁了嗎?孔子引申道:正因為仁是做起來困難的,仁人說話的時候怎會不遲鈍呢?
在某些時代,人們特別會對華麗夸張的言辭放松警惕,對言語、表情失去敬畏之心,當人們濫用言辭、優先聽取言辭,他們早已忘記圣人告誡的,那些善于揣摩聽眾喜好、說話輕而易舉的人是別有用心的,他們心中仁的觀念標準也早已被沖淡。所以騙子依然能夠騙人陷入精妙的辭藻、動人的表情,最終上了當。如果把這樣的套路放大看,歷史上篡權奪位的陰謀詭計其實也是花巧不仁的言行引起的更大的禍害。
這樣的反面事例,漢代的王莽即是一個典型。王莽是歷史上著名的逆臣賊子,篡奪了二百年的漢室天下,班固稱他“不仁而有佞邪之材”。根據《漢書》的記載,王莽在最初踏入仕途之時,極善于偽飾自己,“宗族稱孝,師友歸仁”,不僅如此,他還極會揣摩他人心意。王莽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皇帝做皇后,于是一本正經地搬出經書中所記載的“天子取女”之義,提議天子娶親戚,并信誓旦旦地表示,由于自己的外戚身份,為了避嫌,自己的女兒退出候選之列。這引得太后感動非常,以為王莽坦誠無私。但在背地里,王莽卻安排手下官員聯絡朝中公卿和太學生,聯名上書太后,強烈要求皇帝娶王莽之女為皇后,最終王莽陰謀得逞了。
因此,孔子指出:“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越是在一個言辭泛濫的時代,越是不要輕易迷信一個擅長言辭的人。反之,一個言行能夠相稱的人,不會隨便張口。我們一定都見過這樣的情景:鏡頭前眼神真摯、語氣誠懇的表演;高談闊論、口若懸河的商人;巧舌如簧、夸夸其談的乙方代表……先圣給我們的告誡是,不要馬上相信他們,而是應該“聽其言而觀其行”。畢竟現在,無論是名人還是常人,“人設”的崩壞說時遲、那時快。
摘自2017年12月01日《中國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