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浩聲
筆者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則關于做人底線的“雞湯文”,大意是一個人可以忍受貧窮,但不能背叛人格;可以追求財富,但不能揮霍無度;可以不做君子,但不能去做小人;可以容忍邋遢,但不能容忍頹廢;可以沒有學位,不能沒有品位;可以不說感謝,但不能不懂感恩,如此等等。這引發了筆者對底線的思考,就此聊聊這個話題。
底線是一個常用的漢語詞匯,原本指體育運動場地兩端的端線,延伸的基本釋義是指“最低的限度”,或者“事情在能力范圍前的臨界值”。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底線,包含道德底線、紀律底線、法律底線、利益底線、生態底線、安全底線等。無論道德、情感層面,抑或社會規則、法律層面,底線都是一個最低標準,是最起碼要遵循的規則,是逾越之后需付出巨大代價的“最后屏障”。
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小到個人操守,大到國家治理,都有一個底線問題。因其重要,底線一詞現如今頻頻出現。國家層面,面對復雜多變的形勢,這兩年反復強調要強化底線思維。如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方面,強調要始終注意劃出紅線、亮明底線;在環境保護方面,強調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在干部清正廉潔方面,強調領導干部要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
底線對社會健康和諧發展有多重要?有人說,底線就是社會的生命線,筆者贊同這個說法。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先生將“無原則的政治、無創造的財富、無良知的享樂、無品德的知識、無道德的商業、無人性的科學和無獻祭的崇拜”等行為,歸納為社會罪惡之源。的確,從近些年社會發展現狀看,沒有了底線,或者底線下滑、缺失,企業就會弄虛作假,學者就會指鹿為馬,裁判就會大吹黑哨,官員就會貪贓枉法,警察就會刑訊逼供,法官就會草菅人命,醫生就會亂開處方。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現實中,底線失守、挑戰基本倫理的事例并不鮮見。前陣子,上海攜程親子園的虐童事件尚未平息,又曝出北京紅黃藍幼兒園的虐童事件,有家長在網上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吶喊。
此類事件反復上演,根源何在?筆者認為,就在于職業道德底線的失守。不怕沒情懷,就怕沒底線。社會道德底線的下滑,所帶來的影響可以說是全方位、持續性的。微信朋友圈里曾經流傳著一種說法———有的養殖戶不吃自己養的魚,因為用了大量消毒劑、抗生素;有的菜農不吃自己種的菜,因為用了劇毒農藥;有的企業不吃自己生產的食品,因為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防腐劑……此說雖然有些夸張和以偏概全,但這一現象仍不得不引起警惕。試想,如果一味不擇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到頭來誰又能逃得過底線失守之禍呢?
到了該深刻反思底線操守的時候了,法律管禁忌,道德保底線。底線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氣節和操守,也是一個人價值觀和人生追求的具體表現。守住做人的底線,既要靠他律,更要靠自律,關鍵是要靠道德的力量,喚醒內心的良知。如古人所提倡的那樣,“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約束自身的行為。否則,耐不住寂寞,經不住誘惑,守不住底線,就會成為貪婪的奴隸,被邪念所主導,被欲望所禁錮。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底線一開,則很容易防線失守、全線潰退。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社會層面也要通過法律、制度的規范,以輿論的監督和引導,讓底線成為一道“高壓線”。如加大對貪腐官員的懲處力度,依法嚴查學術造假、教師虐童、醫院醫生當醫托、企業生產有害食品等典型案例,讓堅守底線成為更多人的行為自覺。
人,一撇一捺立于天地間,終應“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內不愧于心”。做事問心無愧,對事業盡忠,對社會盡責,對父母盡孝,對朋友盡義,就會一輩子活得坦坦蕩蕩,瀟瀟灑灑。否則,底線失守,良心難安,如何立足于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