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浩聲
周末逛書店,拿到一本美國著名小說家沃恩·凱斯特的《公平與不公平》。書中內容倒也未作太多關注,令筆者感興趣的,是這個書名。
公平,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也是千百年來人們追求和向往的目標。“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平出于公,公出于道”“治身莫先于孝,治國莫先于公”“公與平者,即國之基址也”……在我國古代各類典籍中,關于公平的論述不勝枚舉。
這個世界上,有公平,便有不公平。就個人命運而言,有的人出生顯貴,可以子承父業,無需太多努力,就能享受獲得的喜悅;而有的人出身貧寒,從零開始,要想取得成功,自然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和代價。物質方面,有錢可以住豪宅、開豪車;沒錢只能寄身蝸居、蹬個自行車。求學方面,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孩子輕輕松松就能上名校、讀個好專業;在其他地區,同樣的分數線去報考,難度就不是一般的高。
現實中,很多矛盾、問題、紛爭,皆因不公平而起。福利分房的年代,一個單位里面,有些原本很要好的同事,卻因分配房子的面積、樓層、朝向之爭,拳頭相向、反目成仇,問題就在于自己感覺不公平,自身利益受了損害。在確定福利待遇、評比表彰先進、干部競聘選拔等方面,處理不好,擺得不平,也容易出些事端。為了公平,有的單位絞盡腦汁,琢磨出了一些難言規范科學但又讓大家無話可說的“法子”,如抓鬮分房、論資排輩用干部、輪流坐莊評先進等。當然,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類似現象有的早已成為過去時。
公平是一切良政的起點。我們有一套不斷完善的制度,來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如現在實行的中央財政對落后地區的轉移支付制度、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對口幫扶、差別化的個人所得稅率、全國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規定企業招聘不能歧視女性等等,都體現了公平性原則和導向,以此保障和兼顧不同群體的利益。當然,公平也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比爾·蓋茨曾經說過,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適應它。我們追求公平,但不能苛求絕對公平。
對領導干部而言,處事公平是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一種必須具備的素養。筆者曾經有幸共事過的一位領導同志,就具備這樣的品質。他雖然是副職,可每逢重大決策,一個班子里的領導都非常尊重他的意見。每遇疑難、棘手問題,也都力請他出馬。是謂何故?就因為他每每遇事,都能出以公心,秉持公道,力求公正。公心出公平,公平見水平。處理問題能“一碗水端平”,公信力、公認度自然就上來了。
封閉是萬惡之源。二十多年前,雜文家曾彥修先生拋出的這個觀點,曾如閃電一般,“電醒”許多人。審視、反思現實中的種種積弊,不少是因封閉而生。一事當前,私字為先,在涉及多數人利益的問題上,搞暗箱操作,搞體系內循環,搞肥水不流外人田,公平就會被無情地踐踏。所以,近年來各級黨政機關紛紛出臺制度,推行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動員全社會參與監督,這正是保障公平公正的需要。干部使用方面,現在通常要走考察、民主推薦、財產核查、社會公示等必經程序,把住一道道關口,為的就是防止用人不公、用人失察。
老天爺最終是公平的,百姓常說的這個口頭禪,也有它的現實意義。過去有的官員在位時,蠻橫霸道、為所欲為,眼睛朝上、不可一世。為了個人升遷,下功夫拉關系、架“天線”、建“圈子”,可一旦東窗事發,多年經營隨即付之東流,應了“人在做,天在看”的古訓。這也提醒為官從政者,惟慎權、慎欲、慎獨,做到“清、慎、勤”,方能坦坦蕩蕩、心底無憂,清清白白、善始善終。
若子薦自《寧波日報》2018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