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平
據新華社報道,從4月19日起,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新華社、中國政府網,分領域分批次面向社會公開征集群眾辦事的100個堵點難點問題。首批“堵點”將重點圍繞教育、身份證明向社會征集。群眾可結合自身所遇到的涉及學籍、學歷、學位、身份等方面的“奇葩證明”,以及為開證明往返多地的經歷填寫問卷。所征集的信息經大數據分析后,將選擇群眾反映最強烈的20個“堵點”問題,推動有關地方、部門限時解決。有關負責人表示,“群眾辦事百項堵點疏解行動”所有100個堵點問題計劃于今年8月底前全部征集完畢并推動解決。
道路上的“堵點”讓行人心煩意亂,群眾辦事中的“堵點”影響面更大、危害性更強、群眾反映更強烈。在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針對這些堵點難點問題開展專項疏解行動,有助于進一步打通政務信息共享的“主動脈”和“毛細血管”,促進各地區、各部門加快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提高效率,方便群眾。
近年來,各地“放管服”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群眾“辦事難”得到了有效緩解,但反復提交材料、在多個部門之間跑斷腿等現象仍時有發生。“堵點”就是群眾的“痛點”,更是解決問題的著力點。有關方面此次主動向群眾征集“堵點”,是一次對群眾辦事過程中難點問題的全面排查、曝光和整治,可以讓人對目前仍存在的問題有比較清晰、準確的認識。同時,此舉借助信息化手段形成大數據,讓哪些問題突出、哪些問題集中、哪些問題迫切變得一目了然,使群眾的呼聲有了明確的“落點”,又以直觀、真切的方式給有關部門以壓力,更可以形成“集束效應”,便于有關方面對照大數據,從中發現具有共性的問題,做到“批處理”,而不只是“一事一議”、個案解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些問題既然成為堵點難點,往往存在一個積累的過程,也往往涉及多方面矛盾。而且,就像道路上的“堵點”背后存在著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方面的問題一樣,群眾辦事中遇到的種種“堵點”背后,隱藏著服務理念、行政方式、服務能力、工作作風等多方面缺陷。這些深層次問題的存在,不僅是對“放管服”改革的制約,也是對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妨礙。因此,征集這些“堵點”、疏通這些“堵點”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觸及深層問題的系統性改革過程。這個過程,必然要求從制度、政策、環境等方面加以優化、改進、提高,在工作流程再造、服務理念革新、行政方式轉變、組織機構優化、管理機制創新和服務能力提升等方面下大功夫。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形成解決問題的常態化思路和機制,建立傾聽群眾呼聲、解決實際問題的長效機制。總之,就是既保證這次征集到的“堵點”都盡快得以疏通,又確保行動過后,群眾反映問題、表達意見的渠道依舊暢通,新的堵點難點能夠及時解決。再進一步,就是要做到不讓各種問題積累成為新“堵點”。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而人民群眾,正是改革發展的“閱卷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旨歸。由群眾投訴、反映問題,到主動向群眾征集問題,體現了一種改革的主動意識和擔當精神。更高起點上的改革從哪里入手?向哪里攻堅?一個重要的思路就是發揚這種主動意識和擔當精神,從基層和群眾關心的問題上打開新的突破口。這應是“群眾辦事百項堵點疏解行動”更深層次的意義,也應該引發更多的思考。
摘自《河北日報》2018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