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輯
馬克·吐溫:當我7歲時,我感到我父親是天底下最聰明的人;當我14歲時,我感到我父親是天底下最不通情理的人;當我21歲時,我忽然發現我父親還是很聰明的。
東野圭吾:愿你所得過少時,不會終日憤憤;愿你所得過多時,不必終日惶恐。
梁曉聲:善良不是刻意做給別人看的一件事,它是一件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事。有時候,善良就是為了心安理得。
吳淡如:不要把過去的壞習慣當成敵人,而是要漸進式地變成另一個你期望中的自己。
薛兆豐:稀缺不僅指資源不足,同時也指欲望無限。只有野菜的時候,人想要饅頭。有了饅頭,就想要喝酒、吃肉,想要備足了饅頭和酒肉到遠方去捕撈海鮮,還要用饅頭、酒肉和魚蝦喂養藝術家來拍電影。物質越豐富,欲望越新奇,所以物質無限豐富、人類欲望得到充分滿足的日子是不會到來的。
萬維鋼:人生面臨著一個風險悖論。如果你一輩子謹慎小心,干什么事情都謀定而后動,你的生活再差也差不到哪兒去;如果你勇于承擔風險、大膽嘗試,你可能會特別失敗,但是也可能特別成功。
何宏祥:善寫文章的人都有一個共同感受,就是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其實一個好的自己何嘗不是“改”出來的?人總是在變的,不是向好的方向改變,就是向壞的方向發展。
周源:這個世界其實充滿了答案,只是被分散在了無數個不同的大腦中。
馮友蘭:讀書就是要過河拆橋。現在我們所謂“經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書,都是經過時間考驗流傳下來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發展,這些書之中還要有些被涮下去。
薛兆豐:今天任何一個卓有成效的學術領域,其實都是過去代代學者不斷進行跨界研究和探索的結果。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是在他當專利局職員的時候,用業余的碎片化時間完成的。
吳曉波:知識是由一部分精英分子通過長時間思考和積累所產生的,是一個由小眾化向大眾化進化的過程。原來知識的普及方式是通過學校、書籍或者教堂,今天我們通過移動互聯網以及朋友圈各種各樣的碎片化傳播手段來完成。
何帆:閱讀首先要打破對書的敬畏。即使面對大師著作,也不能全盤吸收,而是要把知識拆解、重新加工。
吳祚來:孔子其實從來沒讓弟子們背過書。美國教育也一樣,沒見過教師讓學生回家背經典課文的,他們更重視閱讀與理解,還有創意與創新。讓孩子們喜歡讀經典,理解古人思想,比什么都強。書背多了的孩子,在當今之世會為書所累。知識太容易被檢索得到了,能力卻不是通過檢索能得到的。
李敖:要使我們的大腦能夠起飛,有兩個層次:當你看到抽象東西的時候,你應該盡量使它變得具體;當你看到具體東西的時候,你應該盡量使它變得抽象。
小阿瑟·蘇爾茲伯格:如果你要看新聞,你可以上網找到很多垃圾。但我不認為很多人有擔任編輯的才能、時間或興趣。你買權威報刊,不是在買新聞,而是在買判斷。
閻連科:你沒能力做到成為一百個人、一千個人的朋友,但一定可以做到不成為一百個人、一千個人的敵人。
王殿軍:學生問的題目我都做不出來。不是題難,而是奧數班解題方法不正常。良好的教育不是要教給學生奇怪的解題方法,這反而會讓學生們思維走歪了、興趣學沒了。
沈從文:人就是這樣子,自己造囚籠,關著自己;自己也造上帝,自己來崇拜。
埃里克·霍弗:粗魯是弱小的人對力量的模仿。
北野武:以前我幫過你,為什么你現在不幫我?如果你這樣想,那只說明你們倆一開始就不存在友誼。
雨果:上帝創造貓是為了讓人類享受撫摸老虎的快樂。
馮驥才:風可以吹起一大張白紙,卻無法吹走一只蝴蝶,因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順從。
易中天:如果方向錯了,停止就是進步。
三毛:自己的金錢,省吃儉用,叫作血汗錢;他人的金錢,怎么看都像是多出來的橫財。
扎克伯格:沒有人從一開始就知道如何做才能成功,想法并不會在最初就完全成型。只有當你行動時,想法才會逐漸變得成熟,你需要做的就只是開始。
錢鍾書:天下就沒有偶然,那不過是化了妝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今何在:也許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以為這世界都是為他一個人而存在的,當他發現自己錯了的時候,他便開始長大。
車爾尼雪夫斯基:對于人,什么是最寶貴的呢?是生活。因為我們的一切歡樂,我們的一切幸福,我們的一切希望,都只和生活聯系在一起。
楊瀾:有時命運的戲謔就在于,你一直猶豫不決,等到終于下定決心,已經到了謝幕的時間。
畢淑敏:我不相信命運,我只相信我的手。我不相信手掌的紋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茨威格:勇氣是逆境當中綻放的光芒一樣,它是一筆財富,擁有了勇氣就有了改變的機會。
古龍:在有情趣的時候,和一些有情趣的人在一起,不管吃什么都好吃。
羅曼·羅蘭: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
張小嫻:從年輕到老,愛情的味道一直在變。
舒婷:先行者是孤獨的,他們往往沒有留下姓名。留下歪歪斜斜的腳印,為后來者簽署通行證。
李銀河:我總是記得一個比喻:如果別人對你的看法是一面鏡子,每個人都會被鏡子里的形象嚇壞。我總是不大容易忽略別人的看法,因為從小比較虛榮??墒侨松洑v告訴我,不能不改變這種羞澀和敏感,否則沒法活下去。
村上春樹:年齡一大,相信的東西就越來越少。和牙齒磨損一個樣。既非玩世不恭,又不是疑神疑鬼,只是磨損而已。
莫言:其實每天早上我們睜開眼睛時,都要告訴自己這是特別的一天。每一天,每一分鐘都是那么可貴。
松浦彌太郎:讓自己的肚子隨時都保留一點空間吧。這么一來,不管是身體還是心靈都會輕盈許多。
老舍:人要是沒那么點勁兒,跟整天低著頭揀食的雞有什么分別呢?
席勒:時間有三種步伐:未來姍姍來遲,現在像箭一樣飛逝,過去永遠靜立不動。
村上春樹:人生本來如此: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的怎么也長久不了。
列夫·托爾斯泰:生命、生活,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被人感覺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時往往被人忽略的內涵。其實生命的真正意義,在于能夠自由地享受陽光、森林、山巒、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滿足。其它則是無關緊要的。
張小嫻:所謂得體,就是有些話不必說盡,有些事不必做盡。
周國平:讀書猶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讀破萬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點石成金,隨手翻翻,便成巨富。
余秀華:人間有許多悲傷,我承擔的不是全部,這樣就很好。
溫伯格:互聯網上有太多的好東西,也有太多的壞東西。每一個愚蠢的看法都可以一本正經地提出,每一個嚴肅的觀點都可以受到白癡般的對待,我們看到(至少有理由這么想)每一個看法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反證。互聯網正驅使許多人更加緊緊抓住自己的看法不肯松手。
朱光潛: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
戴爾·卡耐基:不成熟的人隨時可以把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看成是缺陷、障礙,然后期望能受到特別的待遇。
李煒:汽車的擋風玻璃很大,后視鏡卻很小。是因為,過去沒有未來重要,往前看比往后看更需要勇氣。
培根: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徑通常是最壞的路。
甘地:快樂就是你所想、所說、所做的都是一致的。
山本耀司:我從來不相信什么懶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人生,那樣的自由才是珍貴的、有價值的。
紀伯倫:我從多話的人那里學到了靜默,從狹隘的人那里學到了寬容,從殘忍的人那里學到了仁愛。
王淑芬等薦自《羊城晚報》《廣州日報》《讀者·校園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