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佑山
“在采訪前,我也以為這次事件和發泄、社交有關。但在采訪的過程中,他們的回答卻常常與‘沒事做‘消磨時間‘無聊‘跟風有關。”
近日,源于NBA“勇士隊”和“騎士隊”球迷對罵宣泄的“對罵群”在網上爆紅。雙方球迷專門建群對罵,其中一些球迷還創作出了RAP和BBOX。這種源于籃球展開罵戰的行為,隨后還演變為各種以興趣、生活習慣甚至地域為“對罵”主題的“對罵群”。正當我們還在為這種現象能持續多久而疑惑時,微信方面已發布了《關于微信群聊內文明對話、理性表達的規范與建議》,對“對罵”現象進行約束。
“對罵群”一開始的確承擔著網民們情緒宣泄的功能。從《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到《凌晨三點不回家》,現代人無時無刻不生活在焦慮之中。“隔壁辦公室的小王買房買車了”“多年不見的同學馬上就要結婚了”,再回看自己的辦公桌,生活還是照舊;工作還沒做完,今晚又要加班了。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讓現代人已然“壓力山大”。面對壓力帶來的苦悶甚至心情的不悅,我們不可能向身邊的人頻繁地傾訴甚至宣泄。而“對罵群”作為一種“共同宣泄需求的個體”的集合自然“門庭若市”。在微信群中“對罵”固然可以暫時排解焦慮。但是從長久來看,對于焦慮,我們仍然揮之不去。
大眾社會理論認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人類進入大眾社會的分水嶺。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以及大眾傳播的發展,帶來社會成員的孤立化、分散化、均質化和原子式的存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愈發松散。正因如此,到了現代社會,人們甚至出現了渴望社交而又恐懼社交的矛盾心理。“不打不相識”,“對罵群”具有類似于“弱關系”的性質,或多或少能夠滿足人們對社交的需要、解決對社交的矛盾態度。
存在即合理。“對罵群”的出現和爆紅,是一種偶然中的必然,卻不一定是正確的。偶然是因為他起源于球迷之間的矛盾,必然則是現代人普遍存在的焦慮和孤獨。但是以“對罵”的方式排解焦慮、建立社交關系,且不說和主流價值觀念有所出入,對于解決焦慮和孤獨問題的本身也僅是“權宜之計”。面對“對罵群”,或許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正視自身的焦慮和孤獨,并用更合理的方式,放下現代人的焦慮和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