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劍利
在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的今天,“三農”是否可以應用大數據?“三農”應用大數據當前主要面臨著怎樣的問題?困難又有哪些?對于已經與數據科研打了30多年交道的孫九林而言,將數據資源服務于農業領域,是他在數據科研領域開拓的又一“荒地”。
初見孫九林院士,是在山西農業大學舉辦的“山西農谷建設與現代農業創新高峰論壇”上。當天,在600余人的報告會上孫九林院士以美、英兩國及臺灣地區現代化農業發展為例,結合我國的國情,提出了中國農業發展必須提高效率效能,加強安全風險管控,做到高質量和人性化。毋庸置疑,這是一位在數據科研領域摸爬滾打近半生的老者對中國農業發展的深度思考和理性認識。
科研需要興趣和自信
1937年8月,孫九林出生在上海市松江縣,因為生活過于貧困,他的幾個哥哥姐姐被送人撫養,家里只留下他和一個哥哥。直到解放后哥哥參加工作了,家里才有錢將15歲的孫九林送進學校。由于父親參加過地下黨,幾個哥哥后來也都參了軍,受他們影響,那時孫九林的夢想是成為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
1959年,孫九林考入西安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大學五年間,他被多次派往發電廠等地實習,將理論知識直接運用到實踐的學習方法讓孫九林受用終身。1964年,孫九林大學畢業進入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動能研究室。“搞科學研究要有興趣,不能強求。”時任研究室副主任黃志杰先生的這句話,讓孫九林至今難忘。
在特殊的年代,孫九林一直沒機會做與專業相關的工作。直到1969年底,孫九林等到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工作”。當年他隨單位到湖北省潛江縣中科院“五七干校”,期間被派遣主持潛江縣引進國家高壓電網電源工程,當時他帶領兩個大學生、20多個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年輕人做起了設計和現場勘探等工作。
在安裝變電站控制系統時,孫九林遇到了棘手的問題,因為在學校只學過原理圖,施工工程圖過于復雜,一時無法下手,縣里領導知道后,決定請專業安裝隊來完成。考慮到電網以后的運行和管理維護,孫九林認為有必要帶出一支技術維修隊伍,于是他主動承擔起這項工作。
該項目在通電運行一年后參加省里評比,最終獲得質量和安全運行全省一等獎,這是孫九林從事的與大學專業相關的第一個工程,也是最后一個工程。
國家需要才是科研導向
“還在五七干校的時候,很多同事通過各種途徑離開這里走向新的工作崗位,我哥哥也在洛陽幫我找到了工作,但我感覺國家要發展,肯定需要科學研究,還是需要人才的,我就沒有離開。”孫九林說。
1972年,孫九林從五七干校來到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所里安排他參加地圖自動化項目,為繪圖機、掃描機等設備制作電源,將幾百伏的交流電通過整流、降壓變成只有幾伏或十幾伏的直流電源,這對學強電專業的孫九林來說又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在制作電源設備期間,孫九林接觸到了地理研究所從國外引進的計算機,學習了計算機本身的硬件系統架構、軟件、代碼等,這為后來引導他進入數據科研新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78年,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從上海買入了一套計算機,當時國產計算機體積大,占了200多平方米的面積,也沒有人會安裝調試和操作,當時委員會的領導找到孫九林,希望他當計算機組的組長,“組里有幾個老同志,也有插隊回來的年輕人,但大家都不懂計算機,我也只懂點皮毛。”孫九林說,他們當時去了有計算機的單位和計算機生產廠家,分工學習輸入設備、內存、控制系統。80年代初,計算機成功運行,單位也有了一批計算機人才。
1980年,正值國家開展國土規劃,希望用計算機管理大量資料、數據、文檔,這個任務落到了孫九林頭上。“當時很多專家都說不要去碰這個事,國內沒有這方面的研究,怕做不好擔責任。”當時在國內用計算機管理資源環境數據確實是一個新的科研領域。孫九林了解到,美國已經開始用計算機來管理銀行賬戶,“既然能用計算機來管理銀行賬戶,銀行賬戶是數據,自然環境也是數據,我相信能行,就大膽答應先調研一下。”
此后,孫九林帶領團隊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調研,提出建立我國國土資源數據庫的總體方案,并選擇西南三省一市做試點。1985年,我國第一個國土資源數據庫建成,試點經驗向全國推廣,孫九林一鳴驚人,成為了國土信息系統的知名專家。
“現在遙感估產系統在國際貿易上起到的作用很大,美國一直在做全球的估產,比如預估中國大豆的產量,預測今年我國是需要進口還是出口,該怎么控制市場等等。”在孫九林的帶頭攻關下,歷時近5年,我國首個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的多品種、大面積估產實用系統建成。
此后,孫九林研制實施的依托電話線路為傳輸線的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分布式信息系統,雖然被后來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所代替,但當時這是第一個實現分布式的信息系統。之后他還帶隊進行了國家農業信息系統和青藏數據庫攻關等多項創新工作。
數據共享才能實現共贏
2002年底,在孫九林的主持下,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前身——“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開始建設,讓科研數據共享、流動起來是孫九林的一大心愿。
在孫九林看來,現在數據共享工作在很多方面仍需改進。“現在國家搞大數據、物聯網、智慧城市等等,這些一定要做實。比如數據資源整合,要拿到對管理有作用的核心數據,否則智慧城市難有實效。”孫九林不無憂慮地說。
2008年,科技部首次頒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資源環境領域項目數據匯交暫行辦法》,啟動“973”計劃資源環境領域項目數據匯交工作,數據匯交到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但該辦法只是針對資源環境領域,并未推廣到其他領域,目前國家投資的多個重大專項并沒有與之配套的科研數據管理辦法和數據開放共享的策略。
“我國投資幾百個億搞科研計劃,這些科研項目大部分都要發表文章,大量的數據資源都被國外拿走了,說得更嚴重一點,國外不用花錢,就能了解我國的前沿科技,使用最新的數據資源。”數據流失是孫九林關注的大問題,他告訴記者,目前對科研工作的評價主要是看SCI文章或是在國際上發表的高端文章,但是支撐這些文章的大量基礎數據資料都必須提交給國外刊物。他希望國家能出臺相關政策,構建一個大型的數據庫,管理由國家投資項目所產生的數據資源,所有向國外雜志投稿的文章,作者需將數據備份到國家指定的數據中心或平臺。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幾十年彈指一揮,在科學的殿堂里孫九林始終默默奉獻著。幾十年里,他憑借著獨到的見地與專業素養一路前行。期間,共取得16項重大科研成果,其中有12項獲省部級以上18種獎勵。時至今日,孫九林每天依然在工作崗位上不辭辛苦,在與大數據科研相依相伴的日子里,他唱響了一曲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桑榆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