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明
翻開世界科學發展史冊,從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動機的基本原理,到德國韋納四兄弟大辦工廠、研發電機并廣泛推廣應用,西方國家在電機領域一直領跑世界,其重大關鍵技術至少比我國先進幾十年。
1978年,我國迎來文革結束后的第二屆高考。馬偉明恰逢其時,被海軍工程學院(海軍工程大學前身)錄取,并在畢業3年后重返母校攻讀研究生。從此,癡迷于電機領域前沿研究且初露鋒芒的馬偉明,在科技興軍的征程上奮起直追、彎道超越,完成了從“跟跑者”“并行者”到“領跑者”的轉變,為我國鍛造出一件件制勝深藍的國之重器。
20世紀90年代初,在恩師張蓋凡教授的指導下,馬偉明帶領課題組,用僅有的3.5萬元,造了2臺小型十二相發電機,在洗漱間改造的簡陋實驗室里開展研究。整整6個春秋,他們反復試驗,在對數十萬組數據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終于成功研制出帶整流負載的多相同步電機穩定裝置,發明了帶穩定繞組的多相整流發電機,從根本上解決了“固有振蕩”這道世界性難題。受此鼓舞,馬偉明帶領團隊再接再厲,先后研制出世界首臺交直流雙繞組發電機系統和高速感應發電機系統,確立了我國在艦船發供電系統領域國際領先的地位。
2001年,41歲的馬偉明當選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可謂功成名就。許多人勸他該放松一點了,他卻說:“只要稍微歇口氣,別人就會跑到我們前面去。如果我現在不拼命,國家選我這個年輕的院士又有什么意義!”
艦船綜合電力系統,是艦船由機械推進向電力推進轉變的一次技術革命。
“要做就做最前沿的!為什么非要等外國人做成了,我們才開始跟著做?”面對質疑,馬偉明經過深入分析,毅然決定繼續堅持往前走。10年攻關,10年艱辛。不服輸的馬偉明,硬是將這一世界公認的核心重大技術難題成功解決,實現了我國艦船動力的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