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其予
近一年來,我國多個二線城市密集推出包括優惠落戶、現金補貼在內的各種“搶人”政策,甚至出現全國在校大學生僅憑學生證、身份證即可落戶的現象。有觀點指出,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反映出各地對于以人才為引領的創新驅動戰略的深刻認識。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如何通過創新機制在“引人”之后實現“留人”的新課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才隊伍規模和質量不斷提升,但人才結構不合理、高端人才缺乏、創新精神和創造力不足等問題日漸突出。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迫切需要人力資本質量提升和結構升級。
如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以人才為引領的創新驅動階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支撐創新的第一資源。因此,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從這一角度來看,這些城市出現的“搶人”大戰,本質上是各地加快提升創新人才供給質量,加快培養造就支撐經濟轉型發展的現代化人才隊伍的一種嘗試和實踐。
引進人才,短期內看落戶、補貼甚至是購房優惠的政策的確頗具吸引力,但是要想把人引進來之后能夠踏踏實實地留下來,不在鼓勵人才發展的環境和體制上做出一番具有實質意義的創新恐怕是不行的。不僅“搶人”要創新,留住人才更要創新,特別是要通過創新來實現“人盡其用”。正如業內專家所說,“讓人才成就事業、實現價值,才是對人才最大的尊重和肯定”。
首先,需要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尤其是以更大的魄力爭當人才改革的促進派、實干家,逐次突破針對人才管理行政化、“官本位”,人才科研成果轉化難、收益難等難點問題。
其次,要改革人才管理體制,充分保障和落實用人主體自主權。比如,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這一塊,就可以通過創新編制管理方式來疏通人才流動渠道,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合理界定和下放職稱評審權限。更要力戒簡單用管黨政干部的方式管人才。
同時,還需要創新人才激勵機制。比如,賦予創新主體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自主權,提高發明成果轉讓收益用于獎勵研發團隊的比例,制定完善人才入股、技術入股及相關稅收政策,讓人才有更多成就感、獲得感。
此外,還需創新人才服務保障機制。特別是在用戶口和住房補貼吸引人才之后,更要在住房、教育、醫療衛生、人居環境等方面加大投入,讓人才享受便捷周到的各種服務,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務供給水平,使各類人才免去后顧之憂,從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事業發展之中。
總而言之,各種優惠政策只是在吸引人才的工作上邁出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良好創業環境的形成。只有包括制度體系、市場秩序、社會保障在內的一系列體制機制的建設和完善,并扎扎實實地落到實處,才能最終形成人才安居樂業的良性循環,為各地發展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