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英 張娜
1992年,年僅18歲的艾敏剛踏入工廠的大門時,只是個跟在師傅身后初出茅廬的小毛孩,才疏學淺,經驗匱乏。
“那時候,每次看到師傅精心打磨加工出的零件如同一件件美輪美奐的工藝品一般美好,我心里就無比羨慕,師傅對零件的加工會很‘挑剔,也很‘講究,常常對一個產品的鉆研達到如癡如醉的境界。在他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自己就也會同師傅一樣愛‘較勁?!卑粝蛴浾呋貞浧饎側霃S時的情形,眉眼中多了些喜悅,也正是從那時起,艾敏學會在工作中和自己較勁。
在機械加工行業,磨刀是一項基本功,要想在液壓產品上有所成就,工人師傅的磨刀技藝必須精湛。艾敏深知自己的不足,于是從工具間領了一大把報廢的刀具,開始和刀具比拼起來,一有時間就鉆在車間琢磨。刀子越磨越短,手指也被砂輪磨出血痕,艾敏不棄,貼上創口貼又繼續干著,模仿師傅的一招一式比劃著,幾番梳理,幾番消化,弄懂弄透才肯作罷。
然而,本是學刨床專業的艾敏并不滿足于現狀,又和自己“較勁”,買書苦讀,自學了銑床、鏜床、磨床等工種,后又深知傳統加工模式存在的局限,開始惡補起數控專業知識。為不耽誤工作,艾敏過起了工廠、學校、家三點一線的生活?!皩W習生活雖然辛苦,可是掌握了現代科技知識,真的比什么都好,我很感謝那段時光?!卑粜χ鴮τ浾哒f道,“可能也正是因為那些日子的堅持,總愛和自己‘較勁,才有了許許多多可以跨得過去的坎?!?/p>
2005年,艾敏所在班組接到了我國第三代防空系統發射車的關鍵部件側移油缸的批量生產加工任務,其難度不言而喻。缸筒形狀為異形,不易裝夾,采用非契合缸筒形狀的夾具夾緊后,主孔會產生裝夾變形。缸筒成品壁薄,主孔加工完成后會由于加工、裝夾等應力而產生變形,但精度又要求極高,尤其是大旁孔中內孔φ10mm與φ18mm為臺階孔同軸度不能超過0.01毫米,統一鉆削底孔后分別鏜削或鉸削而成,這樣必然會產生重復定位、裝夾及加工誤差,從而很難保證二者的同軸度在φ0.03mm。小旁孔中內孔φ10mm與φ4mm為臺階孔,相接處無退刀及排屑結構,因而難以對φ10mm孔的底部清根,且任務批量大,生產周期長,時間交付緊張。
同廠的員工都認為在既定時間內既要解決缸筒裝夾變形的技術問題,又要保質保量地造出產品,這根本就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事。艾敏不信,又開始“較勁”,泡在車間分析起產品的結構特點,一次不懂就又琢磨一次,一天不懂就又琢磨一天,而后又著手收集大量的數據,對其進行分析,反復反復再反復,一遍遍地不厭其煩地試驗,終于找到了突破口,最終他提出了綜合解決方案,這是首次在航天產品中應用的滾壓精密成形技術,不僅很好地解決了交叉孔系薄壁異形缸筒難以精確加工問題,還獲得了軍方的高度贊譽,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700多萬元,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又一年,在國家新一代運載火箭長七活動發射平臺關鍵件四通均流閥體的生產中,該零件集節流、調壓、流量分配于一體,內部腔孔的尺寸和形位公差要求配合精度在微米級,僅僅只有一根頭發絲直徑的十分之一長,且要加工出30余個閥孔,孔與孔之間還必須相貫相交,精度要求甚是苛刻,艾敏不怯,又“較勁”,幾番思量后,他提出先用分層切削結合滾壓加工主腔孔,而后再精確計算各個加工參數和編排各相交孔加工次序,每一步都不慌不亂,不急不躁,最終圓滿完成任務。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艾敏深知,“數控加工是個長久興旺之業,需要不斷有新生力量接棒傳承,需要將自身的技能發揚和傳承下去,傾囊相授,‘毫厘不保留。”
2012年,山西總工會命名成立“艾敏勞模創新工作室”,艾敏所帶領的數控加工中心小組共有員工22名,平均年齡32歲,主要承擔廠里各類產品液壓系統中關鍵件、重要件的加工任務,因此,他對學員的要求極為嚴格,他堅持利用周三、周五的業余時間,以產品加工實例和工作經驗交流為主,對小組人員進行操作技能培訓,并先后與8名青工結成了技術對子,還特別規定組員必須每人針對所加工的產品至少拿出一項創新成果,讓創新不再成為難事。
在艾敏的帶領下,團隊逐漸成長為一股活躍在生產領域的中堅力量,迸發著勃勃生機,36項重點型號產品成功實現突破,解決了型號科研產品樞軸、半密封錐的加工難題,獲國家發明專利10項,年改進工藝創新二十余項,團隊2人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3人獲“航天技術能手”稱號,4人獲“三晉技術能手”稱號,多人多次在全國、省、院、廠級的技術比賽中取得前三名的優異成績。
當問及團隊成員對艾敏師傅的印象時,他們對記者說得最多的便是這樣一句話:“師傅常告誡我們,做一個手藝人,要肯吃別人不愿意吃的苦,肯學別人不肯學的技術,肯動別人不愿意動的腦筋,肯犧牲別人不愿意犧牲的時間,要不斷和自己‘較勁,才能一門心思去鉆研些東西,才能有所突破。”
艾敏就是這樣,一個愛“較勁”肯鉆研的手藝人,一個傾囊相授、樂于傳承的手藝人,一個立志像師傅一樣堅守初心的手藝人,他用自己的點滴堅持講述著屬于自己的不平凡人生,用自己的手藝贏得陣陣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