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嬌 黃辛
戴復東,1928年4月~2018年2月,安徽無為縣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筑學與建筑設計專家,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曾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建筑學會名譽理事,上海建筑學會名譽理事,東南大學上海校友會會長。2018年2月25日,戴復東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去世,享年90歲。
1 心懷理念服務他人
不久前,著名建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戴復東因病逝世,永遠離開了我們。
“建筑是一項為人服務的學問,建筑師只有真正熱愛人、關懷人,才能使建筑環境為人服務得更好?!边@一理念,早在青年戴復東心中扎下了根。
作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建筑學專業大學生,戴復東1952年從南京大學建筑系(現東南大學建筑系)畢業后,來到同濟大學建筑系任教。從此,他的人生軌跡就與同濟大學緊緊連在一起。
20世紀50年代,戴復東曾給上海某高校設計教師宿舍。戴復東在設計中讓起居室和餐廳、臥室和工作室的兩邊都有窗戶,形成空氣對流。而今,這種設計已成為最時尚的通風設計概念。
他很快在建筑界嶄露頭角。武漢東湖風景區內一處用于接待毛主席生前工作、居住的“東湖梅嶺工程群”,是戴復東年輕時的代表作。戴復東的設計依地就勢、就地取材,既好看,又環保,而且富有地方特色。其中一個亮點是地板的圖案,戴復東別出心裁地用原木材鋸成一塊塊的木砧板拼裝而成,看上去就仿佛置身于森林環境中。
1984年夏天,戴復東獲得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以所獲普利茲克大獎獎金設立的“在美華人學者獎學金”,成為第一屆獎學金的唯一獲得者。他用這筆獎金獨自一人坐長途汽車作了環美32座城市的旅行與參觀,對其城市、鄉村及各方面環境獲得第一手資料與感性認識。由此,他對“建筑師要有為別人服務的思想”更加執念于心。
數十年過去,東湖梅嶺工程群、同濟大學研究生院大樓、杭州浙江大學紫金港新校區中心島建筑群、中國殘疾人體育藝術培訓基地(諾寶中心)、武鋼技術中心科技大廈、安徽蕪湖天泰大廈及天泰花園……百余項優秀建筑作品,凝聚著戴復東及其夫人——中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教授吳廬生的共同智慧和心血。
2 不懈探索創作思想
“現代骨、傳統魂、自然衣”,在長期的建筑創作實踐中,戴復東對建筑創作的認識在不斷深化,這些獨到的思想已成為他建筑設計和創作中的主導思想和重要指針。
“建筑是生存與行為的人工與自然環境,宏觀、中觀、微觀應全面重視、相互匹配,著重微觀?!边@是他1985年提出的“全面環境觀”思想。他說,人們接觸最多、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是微觀環境,不但要重視微觀環境的設計和創造,同時也要重視宏觀、中觀、微觀各種環境相互有機、互動的匹配。
“我有兩只手,一只手要緊緊抓住世界上出現的先進事物,使我不至落后,另一只手要緊緊抓住自己土地上生長的、正確的、有生命力的東西,使我有根,創造條件使二者結合,往前走一步,去創造出有科技內涵、有文化深度、宜人、動人的美好建筑環境?!边@一思想在他眾多作品中得以彰顯。
他在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工作上有著廣泛的興趣,一直密切關注著國外各種建筑的發展動態。其中,包括他最早提出的“縮短護理至病床距離”,成為國內醫院組合設計的最佳標準;他在工程匱乏年代徒手抄寫描繪國外最新刊物中的機場航站樓資料,提出的“縮短步行尺度、改進登機制度、提高旅客速度”的機場候機樓建筑設計思想,對我國航空港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提出“要重視高層建筑對環境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響,要讓人們能夠動靜有序地看見天空”……
他格外重視鄉土建筑與文化研究。在這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山東省榮成市北斗山莊的海草石屋,這一被譽為“化腐朽為神奇”的建筑,將地方傳統民居與現代建筑相結合,獲國內外贊譽。這也更堅定了他“在建筑創作上要抓兩頭,一頭是‘根,另一頭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理論、技術和技巧,并要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的信念和決心。
邁入古稀之年后,他還創立了同濟大學高新建筑技術設計研究所并擔任所長,開啟了輕鋼砼輕板房屋體系及產業化研究開發,也就是“輕型建筑”的開發研究,開展住宅商品化的制作組裝銷售全過程研究,設計出內外墻自封閉體系,使房屋建設向可持續發展、高科技化走出探索性的一步。
1999年,戴復東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6年8月,中國創造學會與國際管理學會聯合授予戴復東“中華創意產業大獎終身成就獎”。
3 孜孜不倦培養人才
早在20世紀80年代,戴復東就提出,建筑系應當是“研究人與環境之間關系的學術與教學機構”,它的任務是“要教會學生能很好地創造適應人所需要的各種環境——場”。環境有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我們的責任是創造帶有自然化的人為環境和具有人工智慧的自然環境”。
同樣在20世紀80年代,戴復東敏銳地意識到,“建筑技術科學”是建筑教學中和建筑學科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主干之一,為此,他在同濟大學成立了國內首創的“建筑技術中心”,并相應地籌建光環境研究室及實驗室、建造技術研究及實驗室,力爭將我國的建筑技術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戴復東一直關心、思考著當今建筑設計人才的培養。在擔任同濟建筑系主任期間,他推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將1年的“建筑設計初步課”改為2年的“建筑設計基礎課”,將建筑學4年學制改為5年;協助學校建立國內首個建筑類學院,提出“一干三支”,即以建筑設計基礎課為“一干”,以建筑、城市規劃、風景園林三專業課程為“三支”;同時增設室內設計、工業造型設計兩專業,鼓勵專業之間的聯動,旨在全方位地培養專業人才,讓中國的建筑教學體系與先進國家接軌。
在60余年的為師生涯中,戴復東悉心指導培養了大量建筑學專業人才,包括博士后3人、博士生41人、碩士生52人及眾多的本科生。2010年10月,中國建筑學會授予戴復東“第四屆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教育特別獎”。
“堅韌不拔地追求,執著勤奮地探究,清醒周密地思索,謙虛謹慎地奮斗!”這是這位建筑學家、建筑教育家的座右銘,也是他建筑人生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