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晉華宮礦南山井,七大景區讓人流連忘返,誰能想到這里曾是一個機器轟鳴、矸石堆積、煤塵飛揚的生產井口。而如今,這座占地32.9萬平方米的地方成為了集旅游觀光、煤炭科普教育、工業憶舊、探險體驗、休閑度假、環境保護于一體的大型現代工業文化景觀旅游公園。
憑借悠久的開采歷史、深厚的人文底蘊、一流的生產效益、與世界文化遺產云岡石窟隔河相望的獨特地理優勢和距離大同市僅僅12.5公里的便利交通條件,在機遇中尋求轉機的晉華宮礦響應城市轉型發展的號召,提出發展煤礦旅游業,堅持走產煤與旅游雙輪并驅的轉型跨越發展之路。于2004年11月申報了國家礦山公園建設資格,次年8月,經國土資源部專家組嚴格初評、復評和審定,獲得礦山公園建設資格,成為中國首批28個國家礦山公園之一,也成為山西省第一家擁有建設資格的企業。
終于,南山井完成了它39年的運行使命。事實上,南山井長期在出煤、裝煤及排矸過程中,一定程度上給云岡大佛和周邊環境造成了破壞,矸石山逐年堆積、地表沉陷、大氣污染等諸多環境問題尤其突出,所以企業環保工作力度也在不斷加大,特別在南山井關停前后期,礦上開展了南山區域生態恢復治理一系列的創造性嘗試工作,著手對占地3.3萬平方米,堆放總量達275萬噸,堆放高度約27.5米的南山矸石山區域進行了集中治理,采取打孔注漿、碾壓覆土方式,解決了矸石自燃問題;通過種植灌木、喬木等恢復植被,覆土綠化7.9萬立方米,種植了12種樹木近8900株,解決了滲漏和揚塵問題;通過構建邊坡鋼筋混凝土網格狀格溝、上下排水溝和導流涵洞,解決了水土流失問題,使治理后的矸石山變成了景區里的“仰佛臺”。在公園建設期間,又將南山井的其他區域成功打造成煤炭博物館、工業遺址參觀區、石頭村、井下探秘游、棚戶區遺址區等七大景區。
關停后的南山井使企業的生產格局由“一礦雙井”轉變為“一礦一井”,截至南山井關停之日,井下剩余可采煤炭儲量845萬噸,但為了配合大同市云岡域周邊環境治理和支持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發展建設,企業果斷將南山井作為井下旅游資源進行了開發利用,如何能不進行生產活動還能保證不丟資源?對此,晉華宮礦結合礦井實際,設計通過了過渡性關閉方案,就是將南山井剩余煤炭資源通過402集中皮帶巷運往大井,直至資源全部采完。另外,這個礦僅僅保留南山井四個井口,用于井下通風、檢修、游客或乘車入井或步行入井體驗;保留原材料斜井吊車平臺、鍋爐房、原煤儲裝運系統、煤場、百年絞車等作為工業遺址后期旅游觀光景點;保留材料斜井絞車房、電鋸房、材料庫、班中餐廳等,維護礦山公園旅游業日常運行;保留了井下剩余變電所和通風排水等必要安全設施供游客觀光,其余設備有的退出直接利用到了大井402盤區,有的陳列在井下探秘游景區供游客參觀。這樣一來,不僅做到了不丟失、浪費資源,還簡化了礦井生產系統,盤活了井下設備,減少了管理成本。
看看眼前的晉陽潭,還有獨具地方特色的居民四合院、承載厚重煤文化和現代工業底蘊的煤炭博物館和工業遺址展區,這一切讓晉華宮礦南山井關閉后實現了“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