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中國科協科普部、百度品牌數據中心和中國科普所共同發布了《中國網民科普需求搜索行為報告(2018年一季度)》。
該報告以健康與醫療、航空航天、信息科技、氣候與環境、食品安全、能源利用和應急避險等八大科普主題的搜索數據作為研究內容。報告顯示,2018年一季度,中國網民科普搜索指數同比增長20.18%,網民對前沿技術主題環比增長最快,各省域網民的關注熱點各有不同。
中國網民科普
需求搜索行為研究概述
(一)研究目的
當今世界,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標志的信息技術革命日新月異,互聯網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力推動著社會發展,對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發展產生深刻影響。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53億,互聯網發展帶來信息的爆炸式增長,以及傳播表達方式的多樣性,使科學傳播變得無比高效、方便快捷和充滿樂趣,云計算、數據挖掘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使泛在、精準、交互式的科普服務成為現實。
通過搜索方式直接獲取科普信息或獲取科普信息的解決方案,是越來越多網民的主動選擇和主要選擇。目前,通過百度搜索的日均請求達到60億次。因此,通過網民科普需求搜索行為的大數據挖掘,可以準確地了解網民科普需求的實時動態、精準刻畫有科普需求的網民的獨有特征,為科普信息化建設的宏觀決策、科普的精準推送服務提供科學依據。
為準確了解我國網民科普需求搜索“搜什么”“誰在搜”“用什么搜”等情況,中國科協科普部、百度數據研究中心、中國科普研究所于2015年3月共同開展中國網民科普需求搜索行為研究,從2015年起,每季度定期發布《中國網民科普需求搜索行為報告》。
(二)研究對象和內容
研究對象:使用百度搜索的中國大陸網民
研究內容:側重于了解中國網民的科普搜索行為特點、科普主題搜索份額、科普搜索人群的年齡、地域、性別等結構特征,并對不同終端上的搜索行為進行分析,以期了解中國網民的科普需求狀況。自2018年第一季度起,報告增加了對“科普中國”的專題分析,旨在反映這一全國性科普品牌在互聯網以及網民群體中的關注和傳播情況。
(三)研究方法
此次科普需求搜索報告基于2015年至今的百度搜索數據。
研究步驟:
1.根據科普熱點研究提出8個科普主題,參考專家意見根據科普主題提出種子詞,調取百度數據對種子詞進行計算衍生,得到衍生詞庫,即網民搜索詞詞庫,作為科普需求熱度的計算基礎。
2.由百度去掉與科普無關的衍生詞后,各領域專家對衍生詞進行進一步的科學取舍和歸并。
3.基于衍生詞庫和百度積累的歷年搜索數據,利用百度的技術開發實力,進行數據的統計和篩選、開發數據分析平臺。
4.對數據分析平臺的結果進行分析解讀,形成報告。
根據本季度新聞熱點事件,增加5個種子詞。屬于航空航天主題的有張衡一號、藍血月,屬于健康與醫療主題的有安乃近,屬于前沿技術主題的有克隆猴、機器翻譯。
(四)術語釋義
搜索指數:以百度網頁搜索次數為基礎,科學分析并計算關鍵詞搜索頻次的加權和,反映特定內容在百度上被搜索的熱度。
TGI指數:TGI(Target Group Index)即目標群體指數,指在總體中,目標群體相對于其他子群體在某項特征上的顯示度。TGI指數大于100,表示有此特征。TGI指數越大,特征越明顯。
百度資訊指數:百度資訊指數基于百度智能分發和推薦內容數據(被動行為數據),綜合了網民的閱讀、評論、轉發、點贊等信息憑據(主動行為數據),能夠全面反映信息推送網絡中的網民信息回應行為特征。
中國網民科普需求搜索行為特征
(一)第一季度中國網民科普搜索指數同比增長20.18%
第一季度中國網民科普搜索指數為20.96億,同比增長20.18%,環比增長11.25%。其中移動端的科普搜索指數為16.17億,環比增長13.55%;PC端科普搜索指數為4.79億,環比增長4.13%。移動端科普搜索指數是PC端的3.38倍。
(二)第一季度前沿技術主題環比增長最快
第一季度八個科普主題環比增長排名依次是前沿技術、健康與醫療、航空航天、信息科技、氣候與環境、食品安全、能源利用和應急避險。
(三)第一季度搜索指數同比增長最快的科普熱點Top3
(四)第一季度各省網民科普搜索關注點Top5(因數據原因,以下報告內容未包含港、澳、臺排名)
中國網民科普需求搜索熱點
(一)“超級藍色血月”受到中國網民的大量關注
2018年1月31日迎來一次千載難逢的天文奇觀“超級藍色血月”,這是過去152年來超級月亮、藍月亮和月全食首次同時出現。中國網民對這一事件的內容搜索主要集中在“藍月亮月全食”“超級藍月亮月全食”和“月全食2018藍月亮”,在1月31日當天達到搜索高峰,相關的科普搜索指數為1345.31萬。
2018Q1中國網民對航空航天主題、月食和月全食相關搜索的變化趨勢
(二)我國誕生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引起中國網民的關注
2018年1月25日,全球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的一項成果:成功培育全球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分別叫“中中”和“華華”。中國網民對克隆猴相關的搜索在當天到達高峰,搜索指數為31.51萬。
2018Q1中國網民對前沿技術主題和克隆猴等相關搜索的變化趨勢
(三)河北地震事件引發網民的熱搜
2018年2月12日18時31分,在河北廊坊市永清縣發生4.3級地震,當天中國網民對地震相關的搜索指數為200.88萬。地震相關搜索的地域數據顯示:北京、河北和廣東位居前三。
2018Q1中國網民對應急避險主題和地震相關搜索的變化趨勢
“科普中國”專題分析
(一)“科普中國”攜手CCTV共議兩會帶動相關資訊指數飆升
2018年3月15日至19日,科普中國新媒體與CCTV4《中國新聞》特別節目《中國新時代》攜手共議兩會,帶動相關資訊指數飆升,其中3月18日(周六)和19日(周日)兩天的資訊指數分別達到3.89萬和5.49萬。從科普搜索情況來看,進入3月下旬,“科普中國”相關搜索指數持續上揚,表明媒體對“科普中國”的大量報道成功吸引了網民對“科普中國”的關注。
2018Q1“科普中國”資訊指數&搜索指數
(二)北京、廣東、山東、浙江、江蘇等地對“科普中國”的關注度位居前列
全國各省網民對“科普中國”的關注情況各異。按第一季度科普搜索指數排名,關注度前十的省份是北京(13.05%)、廣東(11.04%)、山東(7.09%)、浙江(6.52%)、江蘇(5.45%)、河南(4.98%)、云南(4.60%)、安徽(4.15%)、四川(3.74%)、吉林(3.66%)。相較于其對科普總體的關注份額,北京、云南、吉林、寧夏等地網民對“科普中國”的關注份額明顯更高。
2018Q1各省網民對“科普中國”的搜索份額
(三)品牌、App、內容、e站是網民對“科普中國”的主要關注點
從網民的關注結構來看,第一季度“科普中國”的整體品牌(含義/標識/二維碼)和“科普中國APP”獲得了大部分關注份額(71.09%)。其次是“科普中國”的優質內容(視頻/動畫/知名欄目)和“科普中國e站”(鄉村/社區/校園),分別占9.60%和9.34%。此外,微平臺(新媒體)、大型活動(典贊/科普中國行/百城千校萬村行動)、“V視快遞”和“科普中國云”也進入了網民對“科普中國”的關注視野。
2018Q1網民對“科普中國”的關注結構
科普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一)加大基礎前沿領域優質科普內容的制作和傳播力度
根據科普熱點搜索指數的長期監測結果,前沿科技是8個科普主題中增長最快的主題,在過去5年內增幅超過10倍,特別是量子、神經元、引力波、暗物質等基礎前沿領域的科普熱點自2017年以來迅猛增長。另一方面,由于網民對此新一輪科技熱潮還缺乏足夠的認知和理解,客觀上引發了一定程度的流言化或偽科學化傳播。例如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逝世引發“霍金預言”走紅網絡,然而其實質內容往往缺乏科學性和知識深度。再比如圍繞量子通信網絡上也出現了部分似是而非的討論。
建議圍繞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加大深空探測、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基礎前沿領域的優質科普內容的制作和傳播力度。針對國家科技戰略及互聯網重點關注和討論的基礎前沿議題,邀請相關領域的全球頂級科學家團隊發表相關專題報告、特刊或評論,借助“科普中國”的傳播合作網絡及其他數字出版平臺,發行出版多樣化的數字多媒體內容,加強互聯網科學傳播的時代感和影響力。
(二)加強“科普中國”各類用戶及社區的培育工作
從網民對“科普中國”的關注結構來看,對整體品牌和APP的認知度明顯高于其他類別;對“科普中國”旗下的各類內容、科普中國e站、微平臺、典贊·科普中國等重大活動以及“科普中國云”的關注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建議加強“科普中國”各類用戶及社區的培育工作,面向科普中國網、科普中國云和科普中國APP建立統一的用戶注冊通道。同時進一步改進“科普中國”的各類用戶界面,實現云端用戶數據在“云、網、端”三種界面上的統一使用,針對機構、學生、女性、個人等重要群體,分類提供更加適需、個性化和定制化的界面風格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