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英 張娜
“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氣,但是第一次也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因為它是探索,是挑戰,是機遇。從安澤縣人社局被選派到馬壁鄉東里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以來,既榮幸又忐忑,那時我就在心里暗暗告訴自己,第一書記絕不是一頂‘高帽子,在駐村期間絕不能打退堂鼓,不能給第一書記抹黑,必須要干出個樣子來?!闭f起任第一書記一職,原國虎笑著和《科學導報》記者說。
原國虎常調侃自己像是來到了戰場,而他所肩負的責任就是要同這里的村民一起對抗大自然給予東里村的“不公平對待”,他要同村里的“兩委”班子一起幫助村民搭上致富快車,趕走籠罩東里村的“密布烏云”。
拔窮根找驅動
2015年8月,原國虎擔負起了山西省臨汾市安澤縣馬壁鄉東里村第一書記一職,上任伊始,原國虎先仔細研讀了省、市下達的各種文件,而后開始沉下身、安下心,走村入戶,訪民情、察民憂,將自己融進東里村中,積極勘實組織基礎,完善黨支部建設,并對貧困戶的貧困原因分了類。但東里村的自然條件卻讓原國虎犯起了愁,東里村位于安澤縣城南30公里處,山路崎嶇、交通閉塞,村子和耕地更是集中分布在一面斜坡上,村民常年靠種植玉米為生,沒有產業依托,集體經濟薄弱,全村共有116戶34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7戶36人。原國虎深知:要想帶動村民致富,必須尋求新的產業驅動,拔掉先天不足的窮根,走一條適合東里村發展的道路。
那么選擇什么路子適合呢?原國虎開始同“兩委”班子一同縝密謀劃起來,他們四處奔波詢問、考察比對,繪制出了一張帶領村民共赴小康的發展藍圖?!拔覀優闁|里村發展定制了“三個一”戰略,即緊緊抓住一個核心,大力打造一個產業,圓滿完成一個目標。”原國虎一邊同記者講述著一邊用手勢比劃,“一個核心是建設養豬場,通過養豬場的經營來吸引有資本積累的村民發展養殖業;一個產業是要建設東里村綠色農作物種植示范園,村中共有2490.6畝耕地,將村民自己種植的綠色農作物打造成東里村的特色品牌;一個目標是指在脫貧致富道路上,東里村的村民每一個都不能掉隊,每一戶都要根據其現狀選擇適合自己的模式發展,我們就是要讓多種產業聯合調動起村民的生產積極性,讓其更有歸屬感。”
一波三折建豬場
2017年12月22日是原國虎建養豬場以來最開心的日子,因為這一天第一茬豬順利出欄了,總收益達到了10萬余元,同時還打破了大象集團養豬成活率、肉料比等多項指標的紀錄,豬場頓時成了“香餑餑”,可是沒有人知道,原國虎等這一天等了多久。
2016年年初,經反復考察,為壯大集體經濟,原國虎提出了建設500頭豬的養豬場,但建豬場啟動資金從哪兒來讓原國虎操碎了心,他每日奔波于東里村和縣城之間,游走在各個部門之間,近3個月的努力下,他為東里村籌措到資金30萬元。
有了資金就有了底氣,2017年7月豬場建設完工,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在豬場完工進行承包公示一周內,村中竟無人問津,怎樣才能讓豬場盡快投入使用呢?原國虎思慮再三,拿出了妻子積攢多年的積蓄,又貸了3萬元,才和另兩位村民共同承包了豬場,并于當月購進了第一批豬仔。還沒來得及開心,短短一個星期內,豬仔就一天死一個,原國虎愁在臉上,疼在心里,整日輾轉難眠,白天忙活村里的其他工作,晚上就和飼養員研究如何養豬,他想要尋求更多的養豬技術經驗支持。
緊接著,原國虎又與村干部一起跑屯留、下長子,實地考察養豬場地,最終與山西大象農牧集團簽訂合作協議,引進了大象集團最先進的養殖理念,建設了標準化的圈舍設施,采用了嚴格的營養防疫程序。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茬豬出欄了,而原國虎也了卻了一樁心事。
目前,東里村的豬場采取“村集體+公司+貧困戶”的經營管理模式,現有生豬存欄500頭,年出欄也達到了近1000頭。東里村成功實現了集體增收4萬元、入股貧困戶每戶增收1200元的目標。
O2O鏈接種植園
O2O是當下流行的一種銷售模式,能否讓東里村的農作物插上電商的翅膀走出安澤、走向山西、飛向全國成為了原國虎又一心頭大事。“現如今人們越來越注重飲食健康,不打化肥農藥的綠色農產品深得人們喜愛,東里村2490.6畝耕地,有種植綠色農作物的先天基礎,又加之養豬場豬糞還田,形成了很好的半閉環生態農業圈。”原國虎詳盡地向記者講述著東里村綠色農作物種植示范園的情況。
原來,種植示范園中的農作物是村民原本就種植的作物,品類多達10多種,原國虎在此基礎上為村民搭建了線上銷售平臺,并對線下作物生產過程嚴格監控,不噴灑化肥農藥,使用豬糞還田,全程架設攝像頭記錄作物從種植到采摘的點滴成長,消費者只要掃描二維碼即可查看,全程可視、有跡可循,真正做到了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但原國虎的腳步卻沒有止步,未來,他想將種植示范園打造成屬于東里村的綠色農作物品牌,真正成為村民的“小金庫”。今年,原國虎又流轉土地52畝,設計起了蘆筍種植基地,東里村的蔬菜產業又掀開了新的篇章。
“云開方見日,潮盡爐峰出”。原國虎在駐村近3年的時間內,逐漸從一個外來書記變成了東里村的“行家里手”,用身先士卒的擔當換來了東里村村民與日俱增的滿足與幸福,也逐漸驅散了東里村的“密布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