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8 IT女性精英大會”召開。會上披露,當前女性在職場上升的比例呈“漏斗形”,也就是說,大學生、科研人員、高級科研人員這三個群體中,女性占比持下降趨勢。
有機構在2015年和2016年兩次對計算機領域的女性作了調研,發現她們的壓力主要來自“工作繁瑣頭緒多、技術更新快、工作量大以及工作難度大”四個方面,而造成這些壓力又與女性面對新工作時主動性較弱、家庭負擔較多因而難以經常加班以及出差等有關。不可否認,這些因素客觀上對女性在職場特別是科研領域的“拼殺”造成困難。而女性在文化和輿論中被“污名化”或“非女性化”的現實,則是她們在高層次科研隊伍中缺席的更重要原因。
事實上,許多事業有成的女性包括一些貢獻卓越的女科學家的經歷都可以證明,不論在科研還是管理方面,女性并非全是劣勢。女性的形象思維能力比較強,這使其在科學探索中往往更具洞見;她們細心耐心,因而在管理中更富人性化,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正因為如此,科研不可少了“她”。為此,應加大國家政策對女性科研人員的支持力度,借鑒西方國家為女性員工提供兒童托管服務等有益做法,解決女性后顧之憂,為女性科研人員的成長、成才和成功提供有力保障。同時,用好中國女青年科學家獎等激勵方式,表彰和大力宣傳優秀女科學家,為女性投身科學事業營造更好的輿論氛圍,更大地激發女性科研人員的潛力,讓科技之花更加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