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倩
4月8日,記者從山西省科技廳獲悉,山西省重點研發項目“紅棗商品化關鍵技術開發”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研發新品5個,申報專利13項,授權2項。項目研發取得的科技成果為山西省紅棗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山西是中國紅棗主要產地之一,棗樹栽培已有悠久的歷史,而呂梁又有著“紅棗之都”的美譽,全市紅棗栽植面積達到200萬畝,紅棗產量可達30萬噸以上,是全市7個縣市、55個鄉鎮、1240余個村莊、70多萬棗農的主要增收渠道。2015年,山西省啟動了重點研發項目“紅棗商品化關鍵技術開發”,呂梁與山西省農科院簽署了《農業科技戰略合作協議》,對99項農業生產新品種、新技術的協作攻關和成果推廣進行長期合作,在此基礎上,對呂梁市的農業科技創新做了重點部署,著力推廣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
山西省農科院“紅棗商品化關鍵技術開發”團隊選育品種2個,分析研究了裂果的水分生理和擴張蛋白基因表達過程,形成了設施高效栽培和低產低效園改造技術標準。研發阿洛酮糖紅棗汁、粗食纖維粉、紅棗白蘭地、發酵飲品、棗酒等產品5個,在臨縣、柳林、石樓等地建立試驗示范基地1萬畝以上,尤以臨黃1號棗表現突出,成效顯著。
據了解,“臨黃1號”棗果富含鈣、鐵、鉀等營養元素和人體必需的18種氨基酸,尤其是粗纖維、環磷酸腺苷(CAMP)和環磷酸鳥苷(CGMP)等功能性營養成分,具備了優質加工原料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