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思南 馮華
不久前,國家出臺的《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科技界引起熱烈反響。該《意見》提出人才評價要分類,要科學設置評價標準,包括“堅持憑能力、實績、貢獻評價人才,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等傾向”“著力解決評價標準‘一刀切問題,合理設置和使用論文、專著、影響因子等評價指標,實行差別化評價”……
分類評價改革穩步推進,但過于倚重論文的傾向還沒有完全改變
去年底,在多部委聯合出臺的《中央級科研事業單位績效評價暫行辦法》中,也提出科研事業單位績效評價“應重能力、重績效、守規范、講貢獻”,將中央級科研事業單位分為基礎前沿研究、公益性研究、應用技術研發等三類進行評價,在績效目標設定、評價指標選擇、評價方法運用等方面均體現各自類別特點。
這一系列與評價制度改革有關的舉措,讓廣大科技工作者信心提振,備受鼓舞。
“科技評價是對科學技術活動及其產出和影響的水平與價值進行判斷的重要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包含了機構評價、人員評價、項目評價等多個方面。”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第三方評估研究支撐中心主任李曉軒說。近年來,我國的科技評價制度不斷完善,分類評價改革穩步推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重數量輕質量、重基礎輕應用、重短期輕長期等現象,少數高校、研究機構、科研管理部門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把高水平論文作為科技成果評價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標準,從而產生不符合客觀實際、“唯論文導向”的現象。
“培育出一個新品種與發表一篇高水平的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不好判斷誰水平更高、貢獻更大,也不好用同一把尺子來衡量。”中國農科院研究員王濟民說,近年來受論文這個指揮棒的影響,一些專長是培育品種、研發農機的農業科研人員也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來發論文。
論文評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唯論文導向”不能完全體現科研成果的水平和價值
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研究員徐芳介紹說,20世紀90年代初,有國內高校將SCI指標引入到科研人員的績效考核體系中,之后被高校、科研院所等廣泛采用。“論文評價有一定的合理性,學術論文是反映科研成果的最直接載體,科研人員把論文發表在專業期刊雜志上,與同行交流切磋,這也是國際學術界的通行做法。”
徐芳說,以SCI論文指標為主的量化評價以其簡明、客觀的特點,助推了我國論文數量大幅提升,也在論文質量和國際影響力提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后來這一評價指標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不僅用于科研人員評價,還被用于科技項目評價、學科評估等,但在一些地方和單位也漸漸出現“唯論文導向”或“論文一刀切”等現象。
“為提高量化指標的科學性,相關單位除SCI論文篇數外,還發展出諸如影響因子、引用數、高被引用等指標,嘗試更為科學地進行學術評價,但這些不能掩蓋量化指標本身固有的不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汽車工程系教授許駿說,一些科研人員“利用”規則,把一篇文章拆成幾篇發表,或者通過作者自引、多引、小團體之間的“友情互引”等方式提高引用數指標,這些都會讓SCI論文指標的真實性打折扣。
李曉軒也認為,SCI評價工具本身存在一定局限,不能全面反映科研活動的情況和成果的價值。比如,SCI期刊收錄存在著學科分布不均、刊物篩選缺陷等問題。
北京某研究所的一位青年科研人員告訴筆者,被引用頻次高低不能簡單地用于評估單篇論文的質量,這已經成為國際共識。“比如生物、化學的論文肯定被引用多一點,數學就差一點。而在數學領域,數學應用領域的論文引用數量往往多一些,純數學理論的相對少一些。”至于影響因子,有的領域專業期刊也許影響因子略低一點,但其在業內可能更受認可。
不少科研人員在采訪中表示,科研活動有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開發等分類,它們的成果形式不同,需要科學合理、適合其特點的評價方式和指標。如果都簡單地用論文這一指標來衡量,結果很可能不能完全體現其水平和價值。
在“唯論文導向”影響下,有的科研人員為了完成年度考核工作量、掙年度SCI論文“工分”,不愿去做那些周期長、有原創性、前瞻性和引領性的課題,而是挑容易出論文的短平快課題。還有少數科研人員迫于職稱晉升、業績提升等壓力,搞論文造假、抄襲或代寫,破壞了學術生態。
根據不同類型科技活動特點,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
改革科技評價制度,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這已成為政府和科技界的共識。
《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要根據不同類型科技活動特點,注重科技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制定導向明確、激勵約束并重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基礎研究以同行評價為主,特別要加強國際同行評價等。
中科院目前已把科研評價作為改革的突破口,提出重大成果產出導向評價體系,開展國際專家診斷評估。不少受訪專家都表示,這些探索與實踐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彌補當前科技評價體系的不足,由于科技評價是一個系統生態,因此還需要更高層次的體制機制設計。
“當前科技評價中出現的問題是伴隨著我國科技事業的快速發展積累形成的,是前進中的問題,也只有通過深化改革才能解決。”李曉軒表示,今后應該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質量和影響力,不宜過度強調量化指標。科技評價體系應更加注重引導高質量產出,服務經濟社會實際需求。“這也是國際上科技評價的大趨勢。”
徐芳建議,當前亟待解決的是糾正科研評價過度依賴量化指標問題,并對評價結果的使用進行規范。首先應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模式,改革科技評價方式,讓其更好地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服務創新。同時,繼續完善分類評價體系和方法,在評價方法上要體現個性化、多樣化和工具化,還要注重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的結合。
“科學研究是高風險、具有極大偶然性的創造性活動,需要長期積累才會引起質變。應當盡可能減少評價導向的影響,在建立合理資源分配機制的前提下,賦予科研人員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的自主權。營造自由寬松的氛圍和健康有序的學術生態,能有效抑制量化指標可能帶來的急功近利取向。”許駿說。